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能源集團

大道小說網 第 1587 節 分封制 文 / 憂鬱的失戀人

    這些爵位都是漢民族的一些爵位,在清朝,還有更加繁瑣的爵位,這些也是李從比較欣賞的一些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外藩蒙古三種。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覺羅,由宗人府掌管。從高到低共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親王嫡子封世子、郡王嫡子封長子),共十四個名位二十等第1587節分封制級。奉恩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宗室封爵,分為功封、恩封、襲封、考封:以功勳受封的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為「恩封」;親王至奉恩將軍出缺,由欽定承襲的為「襲封」;親王以下,除襲封的一子外,其餘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試受封的為「考封」。襲封次數,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襲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遞降,和碩親王降至奉恩鎮國公止,多羅郡王降至奉恩輔國公止,多羅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止,固山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止,奉恩鎮國公降至一等鎮國將軍止。奉恩輔國公降至一等輔國將軍止。其餘爵位皆降至奉恩將軍止;凡由本支子孫襲封者,降至最後一等均准世襲罔替;由旁支子孫襲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三次止。初封親王、郡王死時賜封號;承襲者仍稱其祖原封號,死亡,在封號下加一字為謚。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鐵帽子第1587節分封制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後來的雍正時怡親王胤祥、同治時恭親王奕?、光緒時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十二個王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世襲。

    宗室爵俸祿: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功臣世爵封授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中的文武功臣(稱「酬庸」或「獎忠」),外戚(稱「推恩」),孔子後裔(稱「加榮」),朱明後代(稱「備恪」)等,由吏部掌管。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公,分一至三等。超品;侯,分一等候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候,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輕車都尉,分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雲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

    封授,以雲騎尉為準,無論加等、進位或襲次,都以所得雲騎尉數量而定。如:得兩個雲騎尉可令為「騎都尉」;再加一個雲騎尉則為「騎都尉兼又一雲騎尉」;如又得一個雲騎尉,便又可令為三等輕車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襲次,除世襲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襲次數,如:一等公襲二十六次,一等候兼一雲騎尉襲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其餘類推,襲次盡,改封為恩騎尉。除個別情況外,民世爵均可世襲罔替。襲爵,有並襲(即由兩爵以上合併為一爵加等進位承襲)、分襲(即原先二人之爵並襲後,可再分開承襲)。

    功臣世爵俸祿: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一等候又一雲騎尉635兩,一等候610兩,二等候585兩,三等候560兩,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二等伯485兩,三等伯460兩,一等子又一雲騎尉435兩,一等子410兩,二等子385兩,三等子360兩,一等男又一雲騎尉335兩,一等男310兩,二等男285兩,三等男260兩,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235兩,一等輕車都尉210兩,二等輕車都尉185兩,三等輕車都尉160兩,騎都尉又一雲騎尉135兩,騎都尉110兩,雲騎尉85兩。恩騎尉45兩。不列等的閒散公255兩,閒散侯230兩,伯品級世職205兩,子品級世職180兩,男品級世職155兩,輕車都尉品級世職130兩,騎都尉品級世職105兩,雲騎尉品級世職80兩。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蒙古世爵共分十七等:固倫額駙、和碩額駙、郡主額駙、縣主額駙、郡君額駙、縣君額駙。

    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數民族上層。由理藩院掌管。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札薩克台吉、台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長子之制。外藩封爵,大體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銀低於宗室世爵,如宗室親王每年支俸銀一萬兩。俸米一萬斛,而蒙古親王每年只支俸銀二千五百兩,俸緞四十匹,相當於宗室的貝勒封爵所支的俸銀。

    在女子上面也有著一套嚴格的規定的,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別是:固倫公主:居京師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銀1000兩、俸緞30匹、和碩公主:居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銀400兩、俸緞15匹、郡主:居京師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銀160兩、俸緞12匹、縣主:居京師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銀110兩、俸緞10匹、郡君:居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俸銀60兩、俸緞8匹、縣君:居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全文字小說更新最快)下嫁外藩俸銀50兩、俸緞6匹、鄉君:居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俸銀40兩、俸緞5匹、六品格格:居京師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俸銀30兩、俸緞3匹

    宗室女子額駙待遇:固倫公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外藩俸銀300兩、俸緞10匹、和碩公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250兩、祿米250斛,外藩俸銀255兩、俸緞9匹、郡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100兩、祿米100斛,外藩俸銀100兩、俸緞8匹、縣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外藩俸銀60兩、俸緞6匹、郡君額駙:居住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外藩俸銀50兩、俸緞5匹、縣君額駙:居住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外藩俸銀40兩、俸緞4匹。

    李從認為華夏古代的爵位雖然各個朝代都有他們的說法,但是嚴格來說李從認為清朝的爵位制度還是不錯的。而且距離他們也比較近,也更加能讓人接受,所以大部分的東西李從決定沿襲清朝的爵位制度,不過原來的英國爵位李從也瞭解了一些,雖然一樣是公侯伯子男五等。但是跟咱們的一些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人家可是沒有王爵的。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係;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而伯爵爵位卻是在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

    歐洲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

    幾乎每年除夕,英國皇室都公佈一份名單,頒布本年榮獲英王或女王封勳授爵或頒贈獎章的人員。英國封爵起源於14世紀中葉。始創於1350年的「嘉德勳銜」至今仍是英國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高的勳位。

    英國勳銜可以分三大類:一是皇族勳位……賜封予皇族或最高級的貴族(安妮公主之類);二是貴族勳位……賜予一般貴族(該隱那一級的世襲貴族)。三是功績勳位……賜予有重大貢獻的人士(英國宰相。撒切爾女男爵)。

    皇族與貴族的勳銜……共分五大級,其名稱與它們的相對女性稱謂如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但男爵之下還有從男爵……是世襲爵位中最低級者。

    一般只有皇室的至親(如英王之兄弟、英王之丈夫等)才可獲公爵勳銜。公爵在世時,其長子尊為侯爵,以次類推,平民是與此等爵位無緣的。

    平民有的爵位,就是爵士了,

    爵士是歐洲君主國的一種爵位,是指在戰場上立過功勞或因某種特殊的意義,因而得到國王賞賜田地的人。低級,不世襲,不屬於貴族。

    公爵這個咱們國家也有的,李從知道咱們國家的這就是稱之為國公的。他們上面還有王爺,但是在國外,這就是最高的官職了。

    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的公爵稱號通常授予守疆拓土、軍功卓著的高級指揮官,以後因重大政治變化而中斷。幾百年後,公爵爵位又見於德國。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duchy;大公國……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裡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

    在正規場合公爵也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國王則稱公爵為「我們真正可信和最為敬愛的夥伴。」

    再看侯爵……也做……就詞源而言,它是由德文……堡侯;邊疆殖民地總督;伯爵]演變而來。侯爵原意與「方伯」詞義相近,系指統轄一處的封疆大吏。在英格蘭,拉丁語「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士邊疆的領主。那時只說明他們領地的位置靠近邊界,並不說明其地位高於伯爵。1385年涵義變化,第9代牛津伯爵羅伯特.德.維爾被封為都柏林侯爵。1397年,薩默塞特伯爵約翰被封為多西特侯爵和薩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間,約翰.德.比奧福特被國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為此向國王請願,要求恢復比奧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卻反對乞求國王,並說:「侯爵乃是一個新的榮譽稱號,完全不為先人所知。所以,應對此冷漠視之。並不認為接受它是明智之舉。」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場合,侯爵也穿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裝一銀環,帶有四片金葉和四個銀球。國王對他的稱呼一如對待公爵。

    伯爵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大公威廉侵入英國後,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係。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鎮壓,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後代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雷.德.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餘6名,10年後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信可愛的夥伴。」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已有男爵一詞(baron),但無男爵爵位,而且詞義不夠確定。似有「自由者」或「國王的臣僕」之意,但無尊貴的含義。英國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係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伯爵,其餘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佔了很高比例,以至於「男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集合名詞使用。11-14世紀,男爵的封號和封地可通過血緣和婚姻關係傳遞,但不得隨意出售和轉讓,歷代國王也不隨意增加或褫奪貴族封號。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補男爵爵位,比奧查姆波.德.豪爾特被封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後數百年至今,居於5級貴族之末的男爵始終人數最多。

    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蘭西等國貴族相比較,英國貴族集團的特點之一,是人數較少。長期以來,貴族稱號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和政治特權只是由爵位領有者本人所擁有,其家屬雖為貴族家庭成員,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貴族爵號和封地按照相當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傳遞;若長子早歿,依次由長孫、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員依序遞補。若某貴族沒有繼承人,可根據其遺囑或生前安排,並經國王和高級法庭批准認可後,由其近親繼承其封號封地。但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國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國貴族爵位和封號不可隨意轉讓、出售。歷代國王為保持貴族的群體規模和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大多會適量增補貴族。

    封貴族沒什麼的,可是你封了貴族就得養得起他們才可以的,英國的這種做法李從是必須要採納的,這貴族的數目絕對不可以太多的,如果太多的話,貴族也就跟老百姓沒什麼區別的,現在他們可能是幫著帝國建功立業的,但是一段時間以後呢?這帝國就沒有那麼多的功績了。很多人都可能會只知道的享受的。所以李從在給貴族的分配中也必須要有措施。

    以前明朝的時候就是因為生下一個來就是貴族,越來越多,好傢伙的,只要是多一口人國家就得養著,大明朝就是再富裕也不可能白養著那麼多的人啊,當然了,明朝要是跟後來的太平天國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李從也是找資料的時候無意中知道的,差點沒把自己給嚇著了,這洪秀全當年果然還真就不是一般人啊。自己得吸取他的教訓。

    縱觀中國歷史,沒有哪個朝代的王爺象太平天國那樣多。很難想像一個朝代能同時擁有2700多個王爺,更何況太平天國只是中國歷史上短短十幾年的地方武裝割據,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朝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還是先看看太平天國封王的歷史吧。

    洪秀全一共有三次大規模封王。最初封王是在1852年的永安。史稱「永安封王」,即有名的東西南北王和「羽翼天朝」的翼王,史書上認為這次封王明確了革命的領導核心,對革命的發展壯大是有利的。李從這個時候就認為,在仍是「流寇」時期就急著封王拜相,表明領導階層有很深的等級觀念,同時又現出了他們貪圖享樂的的本質,並為日後的爭權奪利埋下了種子。

    其實,太平天國並不平等,它的等級觀念比請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永安封王只封了五個王爺。就分為三等,東西為一等,南北為二等,翼王為三等,而且規定,東王以下具歸東王節制,這是很要命的一條,洪秀全當時就犯了一個難以彌補的過錯,其他王爺都歸東王節制,不就等於把自己架空了麼?那還要他幹什麼?據叛徒洪大全講。洪秀全當時已經有了16個王娘,可見當時的洪秀全就已經開始貪圖享樂了,這正是他本人的本性。既然都封了王,那就應該有王爺的譜,太平天國對於王爺吃什麼、穿什麼、出門坐什麼都有明確的規定。連叫什麼都很有譜,如東王楊秀清叫「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前軍主將東王楊」。這裡的「禾乃師」「贖病主」都是教中的職務,「左輔正軍師前軍主將」是軍中的主將,「東王」是政治上的職務,用現在的話講,相當於「董事局主席、軍部部長、行政總裁楊秀清同志」。後來還覺得名字不夠長,又加了幾個字。

    在天京事變前,天王共封了七個王,十九個侯(有記載的),侯爺中有很多是東王的親信和親戚,大多死於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後,諸王之中只剩下洪秀全還在天國,老洪已經不信外姓王爺,於是封兩個哥哥為「福王」和「安王」,這兩個職位在翼王之下,燕王、豫王之上。後來乾脆取消王這一職位,在侯之上設立了豫、燕、安、福、義五個爵位,從設立爵位中,可看出原安、福兩王的地位(義既為翼,在石達開當正軍師時改為義王)。那時的丞相、檢點已經成為小官了。

    應當說明的是,歷朝歷代王、侯都是爵位,而非官位,而太平天國裡的王侯則即是爵位又是官位。

    洪第二次封王是在1859年,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先後封了干王、贊王、英王、忠王、侍王、輔王、璋王,形成了新一屆領導班子,干王成了總理,贊王為據部部長,英王、忠王分別為軍部第一、第二副主席,侍王、輔王、璋王為候補的軍部部長。

    第三次封王是在1861年以後,這次封王主要是為了分忠王、英王的權,西線英王戰敗,老洪一怒之下,革了英王的王位,卻封英王的幾個部下為王,以羞辱英王;東線忠王頻頻告捷,老洪擔心李家兄弟權勢過大,也將其部下大舉封王,而李秀成、李世賢都有被革王位的經歷。

    同時洪秀全還大舉封自己的親戚為王,除了將原安王、福王改為勇王和信王外,另封了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歲、元王洪科元、長王洪瑞元、見王洪現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蟄元、次王洪錦元、定王洪鈺元、漢王洪釮元、金王鍾萬信、凱王黃棟樑等。所有帶元字的。都是老洪的侄子這裡面最小的才**歲。而排名都在英王、忠王之前,僅過了一年,上面的接旨名單就變為:朕詔天祐子侄、和甥、福甥、和元侄、利元侄、科元侄、瑞元侄、錦元侄、棟樑婿,文勝婿、萬興親、玕胞、葵元侄、達胞、玉胞、秀胞、雍侄、賢胞、輔胞、璋胞、萬侄、天將、掌率、統管、儘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六部、主、佐將暨普天大下,同世一家,所有眾臣民知之。(其時蒙得恩已死,頂替的是他的兒子蒙時雍)

    整個一個洪氏家譜。

    在這些王當中,用李秀成的話說,天王最信任的第一是是幼西王蕭有和、第二是幼贊王蒙時雍,這兩個人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其次是洪的兩個女婿,再次是洪的兩個哥哥。蕭有和、蒙時雍與另外三個洪氏子弟合稱天京五狗,欺男霸女無惡不作。讓兩個紈褲子弟把持朝中大權,發生大舉封王的後果也就沒什麼奇怪了。

    直到天京被圍。洪秀全還在不斷地封王,有記載:「不問何人,有人保者俱准。……無功偷閒之人,各有封王」。甚至「由廣西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王既封多,所以分為五等,一等如總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二等如軍事統帥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三等如戰將堵王黃文金、聽王陳炳文;四等如恤王洪仁政、昭王黃文英,不統兵權;五等不另定王號。統稱列王。有的甚至孩子剛生下來就被封王,封到最後連漢字都不夠用了,就在王字上多加三點加以區別,真是荒唐之極。

    李秀成後來的「天朝十誤」將此也列為天國滅亡原因之一不無道理。因為一旦被封王,就要修建王府、要有定數的奴僕差人,同時造成了太平天國晚期的攀比、**、揮霍之風。國庫日空,便在民間搜刮,正是王爺遍地走,小民淚常流。大舉封王另一個惡果是各自為政,洪秀全封陳坤書為護王時。正是李秀成中了奸細的離間計想去征討陳之時,氣得李大罵天王糊塗,陳李矛盾由此產生,後來蘇州被困之時,李秀成寫信向常州的陳坤書求援。儘管語氣已經非常客氣地稱兄道弟並申明大義,但陳坤書就是不理這個鬍子。你也是王,我也是王,憑什麼聽你的?《李秀成自述》中說陳坤書「將常州自霸,……分制我勢」,「不由我用,制其不能」。可以見之。後來陳坤書也難逃圍城被滅的命運。雖然陳死的也很英勇,據說他血戰到最後一人仍手持大刀立於王府門前,清兵不敢近前。但他對天國傾覆所負的責任,一點也不比那些叛王小。

    太平天國的後期官制演變很大,層次太多,官爵不分,封賞過濫,郡縣守將都封為王,實為前所未見。高級官員不問其職務是否需要,往往因其官階各設一套屬官。在行政上發生各自為政的現象,在軍事上造成指揮不靈的局面,而且浪費人力物力。這種不合理的官製成為促使太平天國革命迅速失敗的原因之一。從洪秀全的封王之道,可看出他的為君之道和治國之道,這樣的人,太平天國如果不毀在他手裡,真是一大奇跡。

    李從是要封王的,但是絕對不能這樣,尤其是後面的時候,所以李從決定在封王制度上跟清朝基本相似,李從決定分封六個到十個以內的王爵,除了自己的兒子以外,其他的都不可以世襲罔替,當然目前來說自己也就只有兩個兒子,其他的也都不能一下子就封成親王,要是這樣的話以後有了什麼功勞的時候幹錯就沒的加封了,這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方向,反正現在也還沒有開始呢,一切的東西都可以慢慢的來的,李從也不是多麼的著急的。

    分封制有的時候可以起到一個鼓勵的作用,但是有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怎麼好的事情,比如說一些擁兵自重的王爺們不怎麼聽上面的教導了,這很有可能出問題的,李從在房子裡憋了好幾天,算是確定了以後怎麼分封了,一般來說這第一代不可能不讓這些人有實權的,但是下一代就不行了,這些貴族更多的就是一個生活保障,當然了貴族裡面有能力的人也必須要用的,只不過用之前都必須要到非洲去受訓的,現在可能你對李從的忠心是可以的,可是有一天李從不在的時候呢?還會對李家忠心嗎?這都是很難確定的事情。

    當然了既然有了帝國了,那麼這個後宮也得有的,李從現在感覺自己的老婆數目已經是不少了,但是如果按照清朝的後宮制度來完善的話還是缺不少的。

    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稱「福晉」或「格格」。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後來大福晉姑且依後來的制度稱為皇后,其他稱妃子)。皇太極時期,有了后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同時「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儲秀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先不說那些後面的,就是前面這些有名分的就得有十幾個,現在李從跟那個數目比起來可是差距不小的,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數目就強行的結婚吧,李從本來家裡不想出來個大小的,但是現在必須要有個高低了,看起來回家的還是還是會有一些頭疼的事情的,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啊,平時一個個的看著都是不錯的,可要是真的跟自己的地位有威脅的話,那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rs!!!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