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軍閥1909

大道小說網 311 新外籍軍團 文 / 伏白

    道威斯計劃主要是針對戰後德國賠款困境問題,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主要內容是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貸款以幫助穩定其幣制等等措施。

    道威斯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鬥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通過此計劃,一批又一批的美元從美國流入德國,再以賠款的形式流入協約國,最後又以戰債形式流回美國,形成了一個循環。

    通過這個計劃,美國不僅確定了它在歐洲事務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實際能力,同時也表明了美國參與歐洲事務的獨特性和**。計劃事實上從經濟上扶持了德國,對戰後德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更對不遠的二戰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乃至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都不無受到道威斯計劃的精神影響。

    對美國歷史有著一定瞭解的華飛對於道威斯計劃並不陌生,加上情報機關的輔助,所以華飛對於這個計劃的全程一直掌握著比較詳細的資料。但是對於這個計劃,華飛卻並沒有多少想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崛起之路上,需要德國的強大為輔助。德國的強大不僅會讓中國在國際上得到一個可以借助的臨時同盟,也能轉移各國對於中國實力增長的關注,減少崛起路上的壓力和各國對東方的壓制。

    當然,在傾力解決國內的財政危機情況下,華飛不僅推遲了東北的軍事計劃,連台灣的戰事也放緩了。關於道威斯計劃,華飛也派出了代表與會,雖然中國免除了德國的賠款,但是在這個計劃中,美國用貸款的方式獲得了大量的商業利益,華飛的願望就是企圖分上一杯羹,哪怕是很小的一份份額。

    台灣,日本雖然剛剛經歷大地震的衝擊,又遭遇十萬陸軍沉船大海的陣痛,但中國政府積累的財政危機爆發,無疑令他們鬆了一口氣。在軍方的狂熱催動下,日本繼續開始對台灣的援兵計劃,並打出傾全國之力保衛台灣,保衛大和民族南下的生命通道的口號。只是他們不再像之前那樣冒險,而是用強大的海軍艦隊,分批護送陸軍去台灣。只是由於兵力開始吃緊,這次派出的總兵力只有三萬,而且二萬人還是朝鮮偽軍。

    同時,日本聯合艦隊另一部分主力戰艦放棄對台灣海峽的封鎖,而是不斷向海峽佈雷,採用中國類似的水雷戰,達到徹底封鎖海峽航道和中國海路補給線的目的。此外,擁有強大火力的戰艦則在沿海城市附近幫助守城陸軍,增加火炮火力,阻止國防軍的進攻!

    而且失去航母的艦載機支持後,日本軍方在先島諸島修建了大量的臨時機場,日本空軍的偵察機通過台灣的部分機場,終於把整個台灣附近空域全部納入偵查範圍。甚至他們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也陸續增加,逐漸對缺乏戰鬥機支持護航的海峽空中運輸走廊構成威脅,並對台灣本島的國防軍戰士造成不小的困擾。

    國防軍先後組織數次規模攻擊,但是在失去突襲的效應後,加上得到海上海軍強有力的炮火支援,並且攻打的都是日本在北部經營多年的重點要塞,戰果非常不明顯。

    在一邊應付財政改革方案的同時,華飛還在討論商議著台灣的戰事。無論是誰看來,戰事越早結束對於當前的局面來說就越有利,付出的軍費消耗就會越小。但是由於種種變故,佔據陷入了目前的這種僵局,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措施,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形勢。

    目前軍方有兩種意見,一是以目前台灣已登錄的兵力,不計代價和損失,強行攻擊,殲滅參與日軍,再用岸防炮對海上的日軍還擊。當初登陸的國防軍將士約有三個軍十多萬將士,但經過數次大的戰鬥消耗後,目前的戰鬥兵員僅剩九萬餘人。而原本的台灣日本守軍已不足三萬人,加上後來增援的三萬人,兵力勉強能有六萬人。在兵力上,國防軍略佔優勢,但可投入攻擊的兵力不多,勉強能有七萬之數,雙方旗鼓相當。

    雖然國防軍可以憑借他們善戰,善打硬仗的優勢,但在火力,尤其是重裝火力完全不佔據優勢的前提下,優勢的空軍又不能給予有利的支援。適合強攻的坦克不僅不適合台灣的地形,大多數可用的坦克都部署在北方一線,根本抽調不出來多少數量。

    所以如果實施這第一個計劃,可以預見,國防軍即使可以打下台灣,付出的代價和損失,必然完全超過人的承受力。九萬可戰將士,最後能剩下個三四萬,已經算是萬幸之萬幸了。

    第二個方案,就是繼續調集優勢兵力,想盡一切辦法增援台灣。重點是增加重炮等火力裝備。必須調集戰鬥機和轟炸機,重建在台灣上空的空中優勢,威懾海面的日本軍艦,並適時發動總攻,以較小的代價,全面拿下台灣。

    第二種方案或許是最佳的方案,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由此投入的軍事力量必然大幅度增加,而軍事預算也必然大幅度增加。這對於當前非常緊張的財政支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況且調動重裝武器和飛機,也不是說說這樣簡單。一條看似並不寬闊的台灣海峽,讓戰無不勝的國防軍,面臨著建軍以來最大的困擾和挑戰。

    為此,有人甚至提出從台灣撤軍,先東北而後圖台灣。當然,這個建議被無情地忽視。聲東擊西不僅是一種戰術,他更是一種戰略上的選擇。如果台灣在日方控制下,東北的大戰必然會讓國防軍在戰略環境下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這對日方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他們為什麼不惜如此代價,竭力維護台灣的控制權的緣由。

    國防軍在台灣戰事上的久拖不決,卻愁壞了東南亞乃至全球的華人華僑們。相對於國內的部分民眾來說,他們對於一個國家強大所能帶給他們的影響是無比深刻和敏感的。而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關鍵就是軍隊,一支敢戰,善戰,並能勝戰的軍隊。

    當初華飛為海外的華人們出頭,就是因為他手中有著一支強力的軍隊,這才是他可以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隨著中國逐漸處於國防軍的統一政府下,強大的國防軍形象帶給海外華人們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許多人明顯感覺到,當他們走在大街上,當所在國的居民得知他們是華人的身份後,他們可以享受到與以前截然不同的目光感受。

    所以國防軍在台灣遇到挫折和困境,讓許多海外華人,尤其是東南亞華人集中區的華人們焦急起來。在先期南洋的一些華文報紙上熱烈討論後,許多青年團體組織猛然爆出一個建議。那就是組建海外華人志願兵團,不需要中國政府的金錢援助,不需要中國政府的軍火援助,不需要中**隊的軍費支出,完全自籌資金,以募捐為主,兵員以志願為主,不限國籍,但必須是華裔。

    眾所周知,在國防軍組建之初,大量的熱心的海外,尤其是東南亞的華人青年紛紛回國參軍,參與各行各業的建設之中。並且國防軍也為此專門組建一個由海外華人為主的外籍兵團。只是後來隨著大量國內降軍的壓力,加上本國青年投軍意願踴躍,而國防軍的徵兵名額畢竟有限。加上海外徵兵不僅手續繁瑣,而且不少退役的士兵還是回到了他們的居住國,畢竟他們的父母都在那裡,生活成長在那裡多年。想要完全融入國內的生活,還是非常有困難的。這就導致華飛讓大量退役的士兵轉為預備役,成為一支潛在的動員力量的打算失去效用。所以在後來的軍隊整編中,外籍兵團逐漸撤銷。少部分外籍華人軍官也調入其他部隊,大量的退役華人戰士不是被送回居住國,就是做了妥善的安置。

    這次新的外籍兵團的倡議,再次得到了眾多海外華人青年的響應,掀起巨大的轟動效應,得到各國華人組織,尤其是青年組織的積極響應。不僅是因為積攢了幾年的熱情瞬間迸發,也因為這些年來國防軍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眾多的海外華人青年心目中產生了神聖般的印記,成為他們心目中英雄的集中地。尤其是還有一些非華人的洋人青年,在聞訊後都因為對於國防軍的崇拜,而要求以僱傭軍的方式加入外籍兵團。

    但是即使外籍兵團組建不愁人員,不愁軍費,但是你們總的要國防軍司令部的幫助和同意吧。至少在裝備上,可以與國防軍的裝備保持一致,至少能得到國防軍的軍服吧,哪怕是花錢購買。而且既然歸屬於國防軍,那麼調動權,還有建制,軍官的委派等等一系列問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