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軍閥1909

大道小說網 275 海軍假日時代 文 / 伏白

    華盛頓會議的核心議款就是海軍軍備條約,此條約的主要議題就是限制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噸位及規模與軍艦的主炮口徑。因為如此戰艦不僅建造費用巨大,維護費用更是驚人。而許多年來,真正的海上戰列艦大戰屈指可數。

    這樣的做法,不僅是英國在國力疲憊下想要繼續維持其海軍地位的一招,各國也是不願深陷軍備競賽之中,給財政增加巨大的壓力。

    而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雖然沒有一支可以與各國媲美的艦隊實力和建造能力,但是在東亞的幾次海軍衝突中,新生弱小的中國海軍都沒有讓比他強大幾倍的日本海軍佔到半點便宜。所以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都不可能把中國及中國海軍排斥在外。

    而在華飛個人看來,限制主力戰列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吋),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3.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等等措施,對於他的海軍發展戰略,影響都不是很大。

    中國現有的工業技術和造船水平,雖說集中力量,已經可以上馬幾萬噸的大軍艦,但沒有人敢保證造出的軍艦可以如空軍的飛機那樣,絕對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戰鷹。畢竟大軍艦涉及的技術和對工業基礎的要求太精密太廣泛。

    目前中國海軍第一艦隊的.主力戰列艦只有六艘,二艘原德國德弗林格爾級戰列艦,排水量都沒有超過三萬五千噸。另有四艘馬肯森級戰列艦,已在上海的造船廠先後完成全部建造和試航檢驗投入現役,排水量堪堪超過三萬五千噸。

    而至於在十億戰爭債券發行後.上馬的四艘約克級戰列艦,無論是噸位還是火力,都大大超過了華盛頓會議的限制。不過由於僅有二艘軍艦開工,計劃中的另外二艘軍艦因為財力和技術等等因素,原本等待這二艘下水後才開工。但二艘約克級戰列艦還未下水,華盛頓會議就召開。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小組要求中國停止建造另外二艘約克級戰列艦和解體建造中的二艘約克級戰列艦。

    華飛不是不知道歷史上將要.召開華盛頓會議,但是他依然批准了海軍部的約克級開工計劃。而這樣一來,各國對中國現有的幾艘戰列巡洋艦,就不能多加置喙,而把全部的談判重點,放在正在開工的約克級戰艦上。

    中國派出以莫海宇為外交總長,李越等參謀為代.表團成員,駐美公使顧維鈞,駐英公使施肇基為談判團代表的代表團赴美參會。顧維鈞和施肇基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充分地施展著他們的才華,為最終的合約更加有利於中國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北洋政府垮台後,中國駐各國公使基本上都承認了新生的南京臨時中央,更何況顧維鈞等人和華飛之間的交情,已經不是普通的關係了。

    會上,有莫海宇坐鎮,有著華飛親口告訴他的底線,.莫海宇胸有成竹,絲毫沒啥擔心。加上李越等人在後面掌舵,想要出玩人的陰招,得通過這位陰人老祖的慧眼。顧維鈞等人熟通國際法,擅於與洋人打交道。三方齊心協力,在會議上據理力爭,進退有據,完全掌握著談判的節奏和主動。

    即使四艘約克級戰艦全部建成保留,其實對於.各國來說,威脅也不是很大。因為那樣一來,中國的海軍艦隊依然達不到八八艦隊的規模。但日本海軍不僅完成了八八艦隊的建設,已經提出十十艦隊甚至是一支八八遠洋艦隊,一支三六近海防禦艦隊的設想。

    對於美國來說,.在整個太平洋地區,可以威脅美國利益的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美國最終同意英國的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的意見,英國付出的代價,就是終結與日本的同盟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四國條約。

    所以對於美國來說,之前一隻事實上站在中國的立場上,為的就是可以借助中國的幫助,制衡日本。可是隨著中日之間的幾次海戰,加上中國國內政府逐漸趨於統一,且出兵蒙古,出兵俄國等一系列強硬的外交軍事行動,讓新一屆的美國政府產生了忌憚,與中國的政治親密關係,不復威爾遜時期了。

    但即使如此,中國保留十艘戰列巡洋艦,對於美國來說的威脅性非常有限,美國人關注的反而是中國海軍的潛艇以及海軍航空兵的技術。不過由於美中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所以這種隔閡和忌憚的表現,並不突出。

    但是日本的表現,就截然不同了。在這個時期,你讓日本人簽訂限制海軍軍備,日本人如何願意。在各國強大的外交壓力之下,日本人才勉強表示,要我們簽訂條約,可以,但是中國人必須停止建造現有的四艘戰列艦,而且中國海軍的噸位,絕對不能超過日本。

    這樣,中國代表團就不幹了。你們說的好聽,要以現有的海軍力量為制定限制軍備的依據,但是我們中國海疆如此巨大,中國的國土多大?人口多少?我們是海軍實力不強,但是在我們最新的海軍發展建設綱要中,可是要在二十年內,建設一支亞洲最強的海軍。並向參會各方散發一份中國海軍建設發展計劃展望。

    在此計劃中,各國驚恐地位發現,四艘約克級只是小菜了。中國人還要在二十年內,建設十艘戰列艦,二十艘戰列巡洋艦,十艘航空母艦,五十艘輕重巡洋艦,二百艘驅逐艦,二百艘潛艇,五百艘各類型炮艦,快艇,掃雷佈雷艦等輔助軍艦。其計劃真是雄心勃勃,儼然一支大艦隊已經劈風斬浪,馳騁在中國的海疆上。

    這樣一個龐大的造艦計劃,如今恐怕也只有美國才能堪堪完成吧。但是各國看著中國代表團堅決的表情,誰也不敢提出質疑。即使如今中國的能力有限,但只要他們集中精力,即使只完成這個計劃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一,那樣的艦隊規模和實力,也是讓人不可忽視的。

    各國看著這位信心滿滿的債主,那是內心滋味繁雜啊。由美國牽頭,各國私下裡與中國代表團展開密集的雙邊會談。在各國的協調並許諾種種好處下,中國代表團才最終鬆了口風。

    我們國家的總統考慮到世界和平,考慮到世界人民厭惡戰爭的心情,決定接受各國的意見,無限期終結本國的海軍造艦發展計劃。關於現有的四艘約克級戰列艦,已經建造了三分之一的前兩艘繼續建造,直到完工,不過要改建為排水量不得超過三萬噸,和興登堡號類似的戰列巡洋艦。而後兩艘全部開工工作已經『準備完畢』的約克級戰列艦則根據合約取消,改建為標準排水量不超過二萬七千噸的航空母艦。

    中國的最終退步,使得會議的進程得到極大的促進。雖然日本人還是不情不願的,但可以如此兵不刃血讓中國人取消建造軍艦的計劃,讓日本海軍保持絕對的優勢,日本人還是非常情願的。在扭扭捏捏之下,海軍軍備限制條約最終簽訂。

    根據條約規定,締約國的主力艦單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吋,在役主力艦艦齡須滿20年後各締約國才可以建造替代艦。美、英兩國的主力艦總噸位各不得超過52.5萬噸和15艘主力艦,日本不得超過35.5萬噸和10艘主力艦,中國不得超過26.5萬噸和8艘主力艦,法國、意大利各不得超過17.5萬噸和5艘主力艦。

    航空母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27000噸,火炮口徑不得超8英吋。美、英兩國的航空母艦總噸位各不得超過13.5萬噸,日本航空母艦不得超過8.1萬噸,中國的航空母艦不得超過7萬噸,法國、意大利航空母艦各不得超過6萬噸,允許日本和美國各用廢棄戰艦的艦體建造兩艘3萬噸以上航空母艦,中國改建的二艘約克級主力艦,不在此限定噸位範圍之內。

    條約規定得以保留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不得進行重建或其它大規模改裝。締約國在條約規定之外,不得建造排水量超過1萬噸的作戰艦艇,不得裝備口徑超過8英吋的艦炮。另外,條約還規定了美國、英國、中國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各自領地上之海軍軍事基地和設防區域。

    如此,各**艦主力艦總噸位比率約為10:10:7:5:3.5:3.5,美英二國海軍實力無人可及,日本緊隨其後,不過由於有中國的制約,這百分之七十的海軍力量,並不完全構成對美國的現實威脅,對美國來說,可謂完美之極的協議。

    而對於中國來說,這個條約對於海軍發展的限制也並不大。除了不能建造新的戰列艦之外,海軍的建造採購單上依然任務繁重。首先,七萬噸的航空母艦,按照最大排水量二萬七千噸計算,還能建造三艘二萬三千噸級別的航空母艦或者二艘半的的條約級航空母艦。中國的海軍航空兵雖然發展有些年,並且也利用商船改建了二艘飛機母艦,但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所以這三艘大艦的建造計劃,依然繁重。

    此外條約對主力戰艦的噸位進行了限制,對於海軍軍艦總噸位的限制卻沒有明確的約束,對於潛艇的約束,也僅限於潛艇戰法上不准襲擊商船和俘獲商船的原則限定。一萬噸作戰艦艇的限制對於中國海軍的現狀來說不是不夠,而是完全的綽綽有餘。

    熟悉甚至海軍發展歷史趨勢的華飛明白,大炮巨艦主義終將退出歷史舞台。而隨著航空母艦在海戰中霸主地位的崛起,其他各類軍艦存在的終極意義,就是為了保護航空母艦而存在。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一艘軍艦的科技含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艘軍艦的戰鬥力。所以追求龐大數量艦隊,並不是華飛的目標。

    可以說,這個海軍軍備條約的簽訂,對於當前的中央政府來說,現實意義並不是很大,也不會改變國家的海軍發展戰略。但隨後舉行的五國公約,關於對太平洋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的談判,華飛就投入了巨大的關注。

    眾所周知,德國戰敗後,其在太平洋的三大殖民地就被協約國瓜分。其中馬裡亞納群島歸於日本接管,馬紹爾群島和賈羅林群島歸中國和美國共管。馬紹爾群島和賈羅林群島說是歸中美共管,實際上中國接管的只是賈羅林群島,而美國則接管了馬紹爾群島。兩方各管一方,形成一種無言的默契。

    但華飛關注的重點卻不是這個,既然是太平洋島嶼屬地,那二個地方就不能忽略。一個是台灣,一個是琉球群島。歷史上的華盛頓會議是把這二個地方交給了日本,等於承認了日本對這兩片地區的主權地位。但如今,在華盛頓的中國代表團,顯然在這個問題上反應極為激烈,無論是誰協調也不管用。中國代表團甚至直言不諱地道,如果各國執意要把琉球和台灣交給日本委任統治,那麼中國將退出這次會議,拒不承認此次會議的一切條款。

    且不說之前已經達成了海軍軍備限制條約,如今你這一退出,豈不讓英美兩國的忙活全都白費了。況且如今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這太平洋的分屬問題還是俄國內戰問題,離開中國的參與配合,還真的很難解決問題。

    經過激烈的外交交鋒,日本人甚至也威脅退出大會。但是你日本明顯佔著便宜,還要賣乖的話,那麼各國就直接承認中國對琉球和台灣的委任統治權。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個無法達成統一的條款從協議中剔除,留待日後單獨解決。

    這種選擇,顯然是避重就輕,去繁就簡。但對於各國來說,也是最好最後的辦法了。

    而最後關於俄國內戰問題,有的國家主張各國再次發動一次決戰**,有的國家主張暫緩發佈,以談判解決問題。中國代表團的意見最為明確,紅白雙方停戰,和平談判,解決分歧事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