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雲飛揚

大道小說網 漢匈百年戰爭 文 / 燕雲

    西漢王朝建立以後,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71年,西漢王朝同當時居住在中國北方的匈奴族前後進行了130餘年的長期戰爭。本文把這一時期發生在東方的這一戰爭稱之為「漢匈百年戰爭」,並以西漢王朝的作戰為主線,分戰略防禦、戰略進攻和戰爭勝利三個階段進行了較詳細的敘述。文章認為「漢匈百年戰爭」給我們提供了以下歷史的借鑒

    :

    1、必須發展經濟,不斷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2、必須從實際出發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軍事戰略方針;

    3、必須注重兵書戰策的研究;

    4、必須從根本上提高軍隊的素質和作戰能力。

    西漢時期,從公元前200年漢匈平城白登之戰開始,至公元前71年,漢援烏孫擊匈奴之戰基本結束,漢王朝與匈奴前後進行了130餘年的長期戰爭。在此期間,雙方大的交戰20餘次,其中包括有多次大規模的騎兵集團的機動作戰,兵力數量常在十餘萬乃至幾十萬。本文即就這一戰爭的概況及其歷史經驗談些看法。

    漢匈百年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一階段從公元前200年(漢高帝7年)至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年)。這一階段,漢王朝對匈主要實行戰略防禦,採取了妥協的和親政策。

    公元前202年6月,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公元前200年冬,日益強盛起來的匈奴冒頓單于,聯合背叛朝廷的韓王信軍,南攻太原郡,兵鋒直指晉陽(山西信原西南晉源鎮)。為保衛新生政權,劉邦率32萬大軍實施反擊,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市東北35里采掠

    山南麓),被匈奴的40萬精騎包圍,用陳平計,厚賄冒頓閼氏(皇后),才得以突圍。

    這是漢王朝與匈奴之間進行的第一次戰爭。這次戰爭,雙方主力雖然沒有進行激烈交戰,但由於匈奴騎兵的強大,迫使劉邦派婁敬送長公主(實為家人之女)予冒頓單于為妻,結親而和。文帝時,匈奴數次大規模寇邊。公元前177年(漢文帝前元3年)5月,匈奴右賢王率軍寇擾河(河套以南鄂爾多斯地區),殺掠人民。文帝派丞相灌嬰率車騎8萬5千人,到高奴(延安北)集中,並調材官(地方兵)及北軍進屯長安為後援,對匈奴實施抗禦,右賢王得知漢軍北進,率部退去。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前元14年),匈奴老上單于(冒頓單于子)率14萬騎兵侵擾朝那(甘肅固原東南)、肖關(固原南),殺掠吏民。文帝派軍抗禦,匈奴退去,漢軍追至塞外,無所獲而歸。景帝時,吳楚等七國於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前元3年)舉行叛亂,漢王朝無暇顧及北部邊境,匈奴乘機入寇,殺掠人民,公元前142年(漢景帝后元2年)入雁門(山西右玉南),太守馮敬戰死,邊境人民遭受很大的損失。

    2.第二階段從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2年)馬邑之戰開始,至公元前199年(漢武帝元狩4年)的漠北之戰結束。這一階段漢王朝對匈奴實行戰略反擊和戰略進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等率車騎、材官30多萬隱蔽在馬邑(山西朔縣)附近山谷中,派王恢、李息在代(山西代縣西北)埋伏,準備截擊匈奴輜重。又派聶壹引誘匈奴來攻馬邑,企圖一舉伏殲匈奴主力,匈奴軍臣單于(冒頓之孫)率10萬騎兵被誘攻馬邑,後發現漢軍主力,大驚退走。馬邑之戰,漢王朝雖然未能實現預定計劃,但卻揭開了對匈奴的戰略反擊的序幕。

    馬邑之戰後的11年間,漢匈奴之間大規模的交戰共8次,其中5次屬漢朝的反擊作戰,3次屬漢朝主動進攻匈奴的作戰。在這8次交戰中,漢軍一次戰敗(龍城之戰),兩次戰平(漁陽、雁門之戰,定襄之戰),5次取得了勝利。公元前127年,漢王朝派衛青、李

    息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在河南殲滅匈奴數千人,乘勝直至高闕(內蒙杭錦後旗東北)後,沿黃河折而南下,直到隴西(甘肅臨境內),收復河南,設置朔方郡和五原郡,招募內地居民10萬遷居朔方,修整秦時蒙恬所築邊塞,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

    從公元前121年開始,漢王朝對匈奴實行戰略進攻。為徹底肅清盤踞河西的匈奴,漢軍於是年兵分東西兩路實施出擊:一路由霍去病、公孫敖率領數萬騎兵出北地(甘肅環縣東南)向河西進攻;一路由張騫、李廣率領1萬4千餘騎兵出右北平(遼寧凌原西南),進行策應。西路霍去病軍深入敵境2000餘里,過居延海(內蒙額濟納旗東南),在祁連山擊敗休屠王、渾邪王等部,迫降單桓、酋塗王、相國、都尉及其眾2500餘人,獲得了決定性勝利。東路李廣率4000騎兵在深入敵境數百里後,被匈奴左賢王部4萬餘騎兵包圍,激戰2日,傷亡大半,張騫率萬餘騎兵趕到,始得解圍。是年秋,渾邪王以連遭失敗,怕單于降罪,乃殺休屠王,率4萬餘人降漢。

    漢武帝為徹底打敗匈奴,於公元前119年(元狩4年)春,發騎兵10萬,從軍戰馬14萬匹。由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步兵、輜重人員數十萬跟進,再次主動出擊,深入漠北(蒙古大沙漠以北地區),尋求與匈奴主力決戰。衛青率軍出定襄後,命李文、趙食其

    率部由東道進擊,自率主力直趨單于主國,漢軍越過沙漠後與單于軍接戰,殺敵1萬9千餘眾,追擊200餘里,獲大批輜重,補充軍食,盡燒餘糧而還。霍去病軍以李敢(李廣子)為大校,率軍出代郡和右北平千餘里,越過大漠,擊破匈奴左賢王軍,斬殺7萬餘人,俘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追擊左賢王殘部至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這次作戰,史稱漠北之戰,是一次帶決定意義的戰略性決戰,漢軍取得徹底勝利,從此,「漠南無龍庭」,16年北境無戰事。

    3.第三階段從公元前103年(漢武帝太初2年)的浚稽山之戰開始,至公元前71年(漢宣帝本始3年)的漢援烏孫擊匈奴之戰而結束。

    這一階段,漢匈之間較大規模的交戰共7次,漢軍雖屢遭失敗,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公元前103年(漢武帝太初2年),匈奴左大都尉企圖謀殺單于降漢,武帝派趙破奴率騎兵2萬出朔方西北2000里至浚稽山接應,單于發覺後殺左大都尉,派兵迎擊漢軍。趙破奴

    軍與其激戰後,退至受降城(內蒙東陰山北400里處),被匈奴8萬騎兵包圍,全軍覆沒,趙破奴兵敗被俘(後逃歸)。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2年),武帝派李廣利率騎兵3萬出酒泉,與匈奴右賢王軍戰於天山,俘斬匈奴萬餘。還軍時,遭匈奴大軍圍困,士卒死傷大半,李廣利率殘部隨部將趙充國突圍而還。李廣利的輜重護軍李陵,自請率步兵5000進擊匈奴,孤軍出居延北至浚稽山,被匈奴3萬騎兵包圍。李陵以大車為營,列陣迎戰,射殺匈奴數千人。單于增派騎兵8萬繼續進攻,李陵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其部分散突圍,入塞者僅400餘人。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4年),匈奴寇擾雁門,武帝命李廣利、路博德、韓說、公孫敖等率21萬大軍分路迎擊,李廣利軍與匈奴交戰十餘日而無功,公孫敖又被右賢王擊敗,漢軍各路被迫退歸。

    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征和3年),匈奴進攻五原、酒泉。武帝命李廣利率軍7萬出五原;商丘成率軍3萬出西河;莽通率騎兵4萬出酒泉,實施反擊。李廣利軍進至夫羊句山(蒙古聶郭爾山),擊敗匈奴右大都尉與衛律所率5千騎兵,乘勝深入,追擊至郅居水,派

    2萬騎兵渡水與匈奴左賢王、左大將部2萬騎兵激戰,殺左大將。後李廣利軍退至燕然山(蒙古杭愛山),人馬勞倦,被匈奴5萬騎兵追及,雙方激戰,死傷甚多,漢軍大敗。

    公元前79年(漢昭帝元鳳2年),匈奴派左右二部騎兵2萬餘,分4隊攻掠漢邊境地區。漢軍反擊大勝,追殺俘斬共9千餘人,俘甌脫王,匈奴向西北遠遁。

    公元前78年(漢昭帝元鳳3年),匈奴右賢王、利污王率騎兵4千分三路攻擾日勒(甘肅永昌西)、屋蘭(甘肅山丹北)等地。由於漢王朝預知其謀,下令張掖太守、屬國都尉加強防禦,發兵進擊,大敗匈奴,射殺利污王、匈奴僅有數百人逃歸。

    公元前71年,匈奴屢次攻擾西漢邊境,烏孫(當時的一個部族,分佈在新疆溫宿以北)亦遭匈奴攻擾,向漢求救。宣帝派田廣明、范明友、韓增、趙充國、田順等五將率16萬騎兵,由河西、張掖、雲中、酒泉、五原等地分道出塞,並派常惠聯合烏孫共同出兵擊匈奴。匈奴探悉漢軍大舉出動,人畜遠遁,漢軍斬獲甚少。是年冬,單于自率萬騎擊烏孫,虜其老弱欲還,時天降大雪,匈奴人畜凍死者十有**。丁零、烏桓、烏孫三部族從北、東、西三面乘機進攻匈奴,斬首數萬級,馬數萬匹,獲牛羊甚多,加之凍餓,匈奴人死者十之有三,畜死十之有五,遂徹底衰耗。

    至此,東方的漢匈「百年戰爭」亦告結束。

    「百年戰爭」是西漢反擊民族侵掠的正義戰爭,其時間之長久,規模之浩大,鬥爭之複雜,在古代戰爭史上是罕見的,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寶貴的歷史借鑒。

    1.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必須發展經濟,不斷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西漢王朝在建國之初,由於楚漢相爭的國力消耗,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史書記載,西漢初年連皇帝都找不到四匹一色的馬駕車,將相大臣有的甚至坐牛車上朝),無力抗禦擁有30餘萬強勁騎兵的匈奴人的寇犯,因而採取了妥協的親政策,實行戰略防禦,努力爭取恢復和發展生產的相對和平環境。

    經過六七十年的與民休息,發展農業生產,綜合國力得到了增強,社會的生產力得到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改善。景帝時,在西北邊境大興馬宛36所,養馬30萬匹,為大規模

    組建騎兵兵團奠定了基礎。到漢武帝時,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大量增加,為軍隊準備了大批兵員;冶鐵業、車船製造業、兵器製造業的發展,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改善,從而為對匈奴實施大規模反擊作戰並取得決定性勝利創造了條件。

    但是,到漢武帝晚年,漢軍與匈奴作戰卻連遭失敗,原因固然很多,根本的問題則在於對匈奴進行了大規模反擊作戰後,西漢的綜合國力已大大削弱,而匈奴經過16年養息士馬,力量又發展到可以與漢王朝相抗衡的程度。此後,昭帝即位,霍光秉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漢宣帝即位後,又慎擇刺史守相,平理刑獄,把都城各郡國的苑囿、公田假給貧民耕種,減免田賦,降低鹽價,緩和了階級茅盾,發展了農業生產。由於連年豐收,谷價降到西漢以來的最低價格,紡織業和鐵器製造業也發展到很大規模,從而使綜合國力得到增強,這是宣帝時,最後戰勝匈奴的根本原因。

    2.戰爭決策往往決定國家命運,必須從實際出發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軍事戰略。戰爭乃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不可不慎。高祖至惠帝、高後時,國力孱弱,採納婁敬等人的建議,對匈奴採取了防禦的軍事戰略,遷內地10餘萬口居關中,北備匈奴,在政治、外交上採取和親的妥協政策,以公主嫁單于,每年給匈奴進奉

    大量絲綢、糧食、美酒、寶馬等。

    惠帝時,匈奴屢次侵擾北部邊境,漢王朝均按高祖既定戰略,採取勝了忍讓政策。當冒頓單于來信辱呂後,呂後大怒,欲發兵擊匈奴,樊噲自請率兵出擊,曰:「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言樊噲當斬,並嚴厲抨擊了樊噲在戰爭問題上的魯莽態度。呂後採納了季布等人的建議,沒有因怒而致戰,仍奉行和親政策。

    文帝、景帝時期,雖然國力大增,但要從根本上解除北部邊患,戰勝匈奴還有困難。因此,漢王朝仍繼續執行防禦戰略,每遇匈奴大舉侵掠邊境,只是集結兵力,陳兵邊塞,匈奴退去也不窮追。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前元14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兵大舉入侵,文帝難忍欺辱,執意御駕親征反擊匈奴,群臣勸諫不聽,薄太后親自出面才被制止。

    武帝即位後,國家殷富,兵馬強壯,但對戰爭問題仍是非常慎重。武帝曾兩次發動文武大臣討論對匈奴戰爭問題,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35年(建元6年),御史大夫韓安國與大行王恢進行了激烈爭論,最後仍決定繼續執行前輩所制定的防禦戰略與和親政策。公元前133年春,再次召集群臣就對匈奴的和、戰問題進行了廷議,才決定改變四代先帝奉行的防禦戰略與和親政策,對匈奴實行戰略反擊。隨後,漢武帝便出動了30餘萬大軍,進行了旨在伏殲匈奴主力的馬邑之戰,揭開了戰略反擊的序幕。經過15年反覆較量,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武帝晚年,由於連年戰爭,國力大耗,人民疲苦不堪;而匈奴在漠北決戰之後經過16年養息士馬,戰力已有復甦。那時,漢王朝本應持重待機,武帝卻仍然採取有侵必反的方針,在作戰力量的動用上也幾有失當,加之缺乏名將和戰馬,以致屢遭失敗。例如,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2年),武帝遣李陵率步兵5000,孤軍出塞數千里至浚稽山(阿爾泰山中段)趨戰,被匈奴3萬騎兵包圍。漢軍步兵與6倍於已的匈奴騎兵作戰,當然只有失敗之一途。作為最高決策者的漢武帝,對於這次戰爭沒有慎重地算計於廟堂,這不能不說是重大的失策。當時老將路博德曾提出:「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爭」,但武

    帝卻怒而不納,結果損失4500餘名荊楚勇士,本來可以擔當重任的戰將李陵也做了匈奴的俘虜。

    兵久而國不利,窮兵黷武者亡,這是歷史所反覆證明了一的一條規律。在戰略決策上要持重慎密的問題,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認真加以對待的。

    3.戰爭充滿謀略的較量,必須注重兵書戰策的研究,才能在鬥智場上高敵一籌。戰爭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謀略的較量。縱觀漢匈戰爭的全過程,漢王朝的謀略水平明顯高於匈奴,這是漢勝匈奴的一個重要原因。

    漢王朝著力於伐謀伐交,力圖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平城被圍,用陳平秘計,重賄冒頓單于閼氏(皇后),說漢高祖正派人選絕色美女送單于,閼氏怕單于得美人而失寵,遂力勸單于解圍,高祖得脫,保存了實力。文帝、景帝時,漢王朝雖然採取和親政策,但仍以重兵駐屯北部邊境,以威懾匈奴。武帝時,以軍事打擊與戰略威懾交替運用,取得了巨大的戰略效益。公元前110年,武帝為震懾匈奴,親率12將軍18萬騎兵,經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直至朔方、北河,並遣使告單于說:能戰即來戰,不能戰就速來稱臣降服。單于受到巨大震懾,失氣而不敢出戰。此後7年間,北部邊境無戰事。

    在漢匈戰爭中,漢王朝採取了許多積極措施,聯絡西域各國牽制或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建元3年),武帝派張騫率100餘人出使西域,加強了同西域各國的聯繫。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元封6年),漢王朝以宗室女細君遠嫁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斷匈奴右臂」。細君死後,漢又以宗室女解憂和親,使烏孫成為箝制匈奴的重要力量。公元前71年(漢宣帝本始3年),漢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也發5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漢軍在戰爭中巧用智謀,出其不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匈奴貪於虜掠,入侵以搶奪財物、男女人口為目的,常以肥饒地區和城邑為攻擊目標,漢軍則採取利而誘之的計謀打擊對方。在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中,漢軍針對匈奴後方補給困難的弱點,以迂為直,沿黃河西進,從側後攻擊匈奴,一舉收復了黃河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在公元前124年的朔方、高闕之戰中,衛青針對匈奴右賢王自恃兵強,囿於晝間常規戰法的弱點,於夜間乘其疏於戒備,神速出擊,一舉殲滅其主力。在漠北大戰中,漢軍利用匈奴「漢軍不敢越大漠作戰」的心理定勢,果斷越漠出擊,大獲全勝。

    漢軍在謀略上高敵一籌,不是偶然的。早在漢王朝建國之初,張良、韓信就奉命序次兵法。張良深諳《六韜》,韓信深得孫吳兵法精耕細作髓,張、韓序次兵法,使上述權謀思想的精華在西漢得以代代相傳。漢王朝還兩次發動大規模的求書運動,廣搜天下散佚兵書;文景、武帝也都非常重視用兵方略的研究,武帝還專門設置官吏校訂、管理兵書,他不但自己熟讀兵書戰策,還親自教授霍去病以孫吳兵法。在漢王朝中不但眾多武將熟諳韜略,不少文臣也深知用兵之道。如陳平、欒布、晃錯、爰盎、嚴助、劉安、朱買臣、主父偃、嚴安、徐樂、魏相,等等。他們輔佐帝王,運籌謀劃,對取勝得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4.精兵強將是制勝之本,必須選練士卒,培養將才,從根本上提高軍隊的素質和作戰能力。

    漢匈戰爭的主要戰場在西漢北部邊境至大漠南北地區。這裡,地形遼闊無垠,適於騎兵集團作戰。戰爭第一階段,匈奴咄咄逼人,漢王朝妥協退讓,主要原因之一是漢軍以步兵為主,機動作戰不及對方。

    文帝、景帝時,經濟逐步發展,官府大興養馬業,組建騎兵部隊,習練騎射,至武帝即位時,軍隊的遠距離機動作戰能力已大大提高。為適應對匈戰爭的需要,漢王朝很注意選拔將才。

    武帝時,湧現了很多謀深韜遠、能征慣戰的名將,如衛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等。李廣從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前元14年)以良家子從軍擊匈奴,歷經文、景、武三代皇帝,作戰70餘次,威震匈奴,被稱為「飛將軍」。趙充國始為騎士,公元前99年,以假司馬從將軍李廣利擊匈奴。漢軍為敵所圍,缺食斷水,死傷甚多,趙充國率百餘壯士拚死衝殺,使李廣利得以率軍突出重圍。充國受傷20餘處,武帝親自慰問,後封他為後將軍,成為昭帝,宣帝時戰勝克敵的名將。

    孫子說:「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作戰》)。漢王朝重視選拔將才,對取得這場漢匈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武帝對匈奴作戰40餘年,前15年漢軍越戰越強,至漠北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在職此期間,衛青、霍去病發揮了重要作用。漠北之戰後20餘年,漢字武帝繼續對匈奴作戰,所戰皆敗,固然與國力削弱、決策失誤、兵弱馬少等因素有關,但缺乏智名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宣帝時,西漢取得對匈奴作戰的最後勝利,除國力軍力增強,匈奴人心厭戰等原因外,擁有一批比較傑出的將領也是重要原因。名將趙充國「沈勇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

    (《漢書》九傳2971頁)。度遼將將范明友,前將軍韓增和右將軍常惠等,也都善於用謀、用兵,他們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