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雲飛揚

大道小說網 一代權術大師懷王熊心辯 文 / 燕雲

    楚漢時期被嚴重忽略的人物

    楚漢風雲,群雄並起,一個另人熱血沸騰的偉大時代。回顧當時,總是讓人想到豪氣沖天的項羽,狡詐大度的流氓皇帝劉邦,百戰百勝的兵神韓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

    但是一個曾經在當時歷史舞台上起過重要作用,曾經也大放異彩,卻曇花一現的人物,常常被忽略。

    這個人就是懷王熊心,後來被項羽封為義帝。熊心這一生坎坷多變,如果不是歷史的機遇和曾經慘死的祖父,可能一輩子就過著牧羊的生活,但是歷史的風雲變幻把他推向歷史的舞台,他在短暫的當權期間曾有膽有謀,機心百出,上演一幕短暫的歷史大劇!

    古人有蘇東坡認為懷王是賢主,今人有菜九段重新評價楚懷王功績,但是都和鄙人意見不符,只好自己寫來。

    這裡要從頭說起:秦末,群雄並起,逐鹿天下,項梁就是群雄之一,打者恢復楚國的旗號,利用自己家族世代楚將的身份收攏了大量士卒和起義軍,在這個瓶徑口。奇人范增獻策:立楚王,收民心。這個時候熊心因為血統而被立為楚懷王。但是這個時候,他只是被樹立起來的傀儡。史記記載:「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項梁自號為武信君。」也就是被放在原離戰火的南方,而項梁大權獨握。這裡封陳嬰輔助懷王,一是陳嬰沒有野心,二是陳嬰的兵權一併被項梁收走。

    如果情況一直這樣,熊心可能安穩的做一輩子的傀儡,但是歷史給了他一個機會。

    項梁帶兵親自進攻秦軍,大意之下被擊潰,自己當場身死。這裡我們的懷王的出場了,首先,他出手不凡,「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這裡菜九段先生認為懷王恐不合情理,其實想想沒有什麼不合情理的。項梁的死給整個楚軍都重重的打擊,懷王也不例外。至於他反而來到戰場前線收拾殘局,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膽量。而下面盡顯他的權術和手段,立刻奪項羽,呂臣軍權!又拉攏呂氏家族,拉攏劉邦!在這裡很有玩味的地方,為什麼不奪劉邦的軍權,不拉攏項羽呢?估計這就是懷王的權術了,懷王本是項家所立,懷王自然極力擺脫這種陰影,何況項羽是項家實力派的代表是首先要打擊的對象。呂氏家族自然是奪了兵權後拉攏起來對抗項羽家族的代表了。所以這裡不封項羽,後來給了個空號魯公安慰一下。

    再這裡為什麼沒有奪劉邦軍權呢?後來還讓他獨當一面?我覺得這又是懷王一計對付項羽的狠招,劉邦一是軍隊人少,不足以奪!再劉邦身份特殊,劉邦一直作為項羽副手但是本身又是一個獨立的小集團!再這裡把劉邦拔高到一個和項羽同等的位置不是很好的離間項劉關係的手段?再說劉邦又不屬於項氏的直系人馬,不一定會和項氏的利益息息相關!可以把劉邦拉出來和項羽對抗!

    懷王這一手真是玩的絕!稱其權術大師毫不為過啊!

    當然這裡懷王可以奪權也是用條件的,首先,楚軍是個大雜燴,項梁手下各個勢力都有自己軍隊,而項梁在世的時候可以控制他們,項梁身死,缺乏可以繼承其地位的實權人物,這時作為名義上的懷王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有不少人認為項梁死了,項羽理所當然的是繼承人。其實不然,項羽當時雖然戰功赫赫,但是項羽一直作為項梁的愛將帶偏師獨當一面,並沒有全軍的控制權,像龍且,英布,吳芮,呂臣等實權派未必服他。項羽在項氏家族也只是個晚輩,項梁活著受崇,死了則未必項氏都信服,至少像項伯這樣的長輩最有可能掌權。史記只記載項羽傳記,很多其他項氏活動沒有記載,但不見得就沒有其他實權派,比如項氏成員在項梁在世的時候還有一個獨當一面手握軍權的記錄,是在章邯攻魏的時候,有個項氏將領帶兵救援。這也說明了項羽並非家族中唯一握有兵權者,只是後來懷王打壓項氏家族,項羽的能力成了對抗懷王的項氏代表。

    當然懷王的計策尚不至此,一方面秦人的威脅,一方面項氏的威脅。處理不好這兩個問題,自己的政治壽命就到頭了。這裡他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政治宣言:先入關者為王。號召各路諸侯一起反秦,又派劉邦進攻關中。項羽也想攻秦,並願意成為劉邦副手。懷王當然不肯讓項羽在掌握兵權,對項羽他早有計策。(後人指責項羽後來不守信用,沒有封劉邦為秦王,其實這都是權利鬥爭,項羽連懷王也取而代之,自然沒有必要遵守懷王的支使,何況這個宣言和項羽也沒有關係,兵權是項羽後來自己奪的,按懷王的意思,項羽只是被犧牲的對象。)

    對秦圍巨鹿,對項羽的處理,我想懷王的戰略是這樣的,用宋義當統帥確立軍權,帶兵救趙,再半路把項羽殺掉!再後和齊國結盟共抗秦軍!

    我們看宋義的所作所為,再安陽一直按兵不動,頒布專門針對項羽的斬令!又把兒子送往齊國,自己一直送到無鹽,飲酒高會!而當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饑!從宋義開始對項梁戰局的勸柬,到後來懷王對他的信任有加!這個人應該是個知兵並且有一定手段的,否則以懷王的英明不會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而他這時又使如此胡鬧,並且毫不節制毫不掩蓋,他為什麼這樣做呢?

    我想這是他故意針對項羽的,等待項羽給他個借口把他殺掉!而這個計劃是他自己的注意,還是懷王的呢?我傾向的認為是懷王的即定政策!首先宋義是個沒有根基的統帥,不說前面有秦軍大敵,在士兵中他沒有任何根底,如果他想項羽自己有什麼好處?軍隊又不會聽他的!懷王殺掉項羽可以名正言順的接管項家軍權,更有利的控制楚軍!至於秦軍,相信懷王是沒有什麼信心,想和齊國結盟後再和秦軍交戰!從宋義在安陽46天不動,懷王沒有任何表示,可知道是懷王授意的!從宋義名目張膽的送兒子去齊國,可以看出結盟齊國是即定政策。當然有一點要提的是,宋義得懷王的寵也是因為他不是實權派,好掌握。

    當然懷王也小看了項羽!

    項羽再這場陰謀中勝利殺了宋義,並假成是懷王的命令(估計宋義殺了項羽也會拿出懷王的命令)!

    再這時諸將皆?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這句話很玩味,可以說諸將說了實話,這是你們的家事,和我們無關!也透漏出諸將明白是項家和懷王的權利之爭!

    這裡,蘇東坡認為懷王派劉邦進關中是賢明的表現,其實是被懷王的說辭給騙了,用劉邦是權利鬥爭,不是因為他寬厚,劉邦曾經和項羽一起幹過屠殺,談不上寬厚長者之類。

    菜九段先生認為滅秦主要是懷王的功勞,連自己性命都不要。這裡高抬了懷王,懷王如果真的是一心滅秦就應該讓項羽帶兵作戰,而不是讓沒有帶兵經驗的宋義。

    項羽在巨鹿的巨大勝利使懷王對付項氏家族的計劃落空,為了對抗項羽的實力,這個時候懷王又一個偉大戰略出現,這就是和趙高約分關中,關於這點史記多處記載《秦始皇本紀》:「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己身,乃謝病不朝。」「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高祖本紀》:「遣魏人甯昌使秦,使者未來。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於趙矣。」「及趙高已殺秦二世,使人來欲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這裡關鍵是和趙高議和的是劉邦還是懷王?菜九段先生有文章對此事考證,卻沒有提到懷王。這裡我把從常理推斷以為懷王的主謀大些,當然史料中找不到他是主謀的證據也找不到他不是主謀的證據!

    原因如下:一,當時為什麼要聯絡,這個聯絡是誰先提出的?

    翦伯贊書中說是因為懷王在秦軍的勝利下嚇壞了,想謀和!

    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妥,以懷王的英明會明白他們和秦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就算議和在當時秦軍佔優勢的情況下怎麼會同意,何況還是要分關中呢?我認為這次聯絡應該在項羽敗王離,諸侯佔優勢的情況下!

    在這個時候才有談的共同利益,有互相得到好處的聯絡!在這裡我研究歷史從不用古人犯傻這樣的想法來解釋歷史不合理的現象!我覺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尤其身在高位的人,大都不是弱智!很多時候是由於形勢使然才做錯事的!

    二:我們看在項羽敗王離的時候,雙方有什麼好處可以談?

    從秦來說,明白形式的可以看出秦大勢以去在諸侯的逼迫下早晚是敗局!當然當時主政的是趙高,趙高必然會為自己找後路,議和分關中是對他最有利的選擇!何況他不是秦室的人和諸侯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自然可以出賣秦投靠諸侯重新分封天下!

    從懷王那邊看,就涉及到是劉邦的主謀還是懷王的主謀!劉邦聯絡趙高想早點進關中,避免過於損害兵力!和趙高聯絡是個理由,至於以後的付約,不好解釋!可以認定劉邦沒有打算按約定辦事,只是權宜之策!懷王議和當然有更好的理由,項羽挾大敗秦軍之功為諸侯上將軍,公開說懷王,吾家所立。早就擺明和懷王對抗,懷王自然會想辦法來對抗項羽!和趙高議和是最好的辦法!如果趙高帶著關中投降!必然增加政治砝碼!而項羽的蓋世奇功必然打了個折扣,至於關中給劉邦還是趙高有什麼區別?只要不讓項羽所控制就好!到時候分給劉邦和趙高就行了,正好解決這個問題!又得到劉邦和趙高的支持,在以後的權利爭鬥中多了實力!

    三:從這看懷王劉邦都有議和的好處,那究竟是誰發起的呢?

    其實想像也可以明白!無論怎麼說劉邦是懷王的手下!從趙高的角度來看劉邦是沒有資格和他談判的,而劉邦也沒有權利來給他分關中的!何況按約定關中是劉邦為王,趙高怎麼相信劉邦會給他分呢?就算劉邦同意,項羽來了同意嗎?而懷王這個名義上的上司趙高就比較相信了!懷王在楚,趙高在秦,沒有利益衝突!又可以結成同盟對抗項羽!何況項羽還是懷王的下屬,總要有點忌諱吧!

    四:我們看看當時的反應,劉邦派了使者去見趙高!趙高立刻殺二世以應劉邦,看來趙高對和約很有信心,並且談好了條件!而劉邦卻以為詐,從這裡看出劉邦根本沒有把和約當會事,只是想趕快進關!從這裡看出劉邦對和約不應該是主人,對和約也沒有什麼信心,所以用實力說話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劉邦當時派的使者是魏人,為什麼不是劉邦的親信呢?這樣的事找個外人做?不和常理!

    所以應該說是懷王找的擔保人,以另一國家的人做擔保,來促成和議的完成更讓人相信!

    五;章邯兵敗後,趙高為何不將章邯招回以守關中,這樣諸侯和劉邦就沒有這麼容易攻下秦了!有了和約我們明白趙高有了後路,自然不願意實力派回來爭功巴不得秦軍在外和項羽拚個你死我活呢!但是沒有想到章邯投降了!大約關中將領風聞議和之事,對守關很是是大意,才讓劉邦輕易破了關!最後子嬰殺了趙高也沒有辦法抵抗了!

    這個戰略計劃,雖然在歷史上不多聞,很多歷史學家都沒有注意此事,但是影響不小,不是如此,劉邦怎麼可以輕鬆入關,秦王朝也沒有這麼快滅亡,如果秦王朝誓死抵抗,招回章邯,估計秦的滅亡還要等段時間。所以這個計劃雖然後來泡湯,但是影響不小,決定了歷史的進程。

    當然在秦朝內訌以後,懷王的分關中抗項羽的大計又泡了湯。而項羽在對秦軍的勝利,以及用利益的分配收攏大批實力派一起進關封天下,這樣的情況下懷王扶持下的劉邦也知道該站在那邊了。

    很多人以為項羽都彭城是個錯誤的決策,但是這裡他們忘了,項羽在關中沒有根基,手下各路勢力都有回鄉願望,最關鍵的是大本營有個名義的主子在盤踞,消滅懷王勢力,避免兩個主權是項羽的首要問題,否則楚軍就會分裂。項羽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處理,讓懷王繼續做傀儡,自己也得個好名聲,史記:「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但是懷王這次沒有明白形式,要對抗到底。項羽又用「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的借口把懷王趕到南方。(很多人認為項羽無謀,鹵莽。這裡看的出項羽不但不是無謀也不鹵莽,關鍵是碰到懷王這樣死都不配合的,讓劉邦找到了借口。挾天子以令諸侯,項羽也想,關鍵是天下不服)。

    項羽遷懷王不是眾人想像的這麼容易,項羽曾經都江都,親自動手才把懷王趕到南方。這裡懷王並非無兵無權,當時在彭城各路人馬不是全部被項羽劉邦帶走了,留在彭城的也很多。但是在項羽挾各路諸侯面前,都紛紛改變了立場,比如實權派的呂氏家族,上拄國陳嬰。當然忠於懷王的被一起趕到南方。

    懷王在權利盡失的情況下,依然決定最後一擊。史記記載「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司馬遷認為項羽不該殺懷王,這裡用詞很偏向懷王,但是懷王最後的作為依然被勾勒出來了。

    一代權術大師,曾經在楚漢有重要決策,重大影響的而後世幾乎忽略的人物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後記:關於懷王的死有不少疑問,史記一直記載項羽陰令,而殺懷王者有衡山、臨江王,有英布。似乎南方三個王都參與了殺懷王的行動,而英布又是真正殺懷王的。這裡有個問題,殺懷王需要這麼多人參與嗎?這裡可以得出懷王當時勢力不小,所以三王合擊。另一個問題,史記寫是項羽暗中致使的,但是既然是暗中後人如何得知?這麼大張旗鼓哪裡有暗中的意思?而英布和項羽有矛盾,項羽讓他帶人去打齊國,他敷衍一下,彭城被劉邦攻擊,他坐山觀虎鬥,項羽怎麼會支使他殺懷王?他在殺懷王怎麼這麼積極?後來英布投靠劉邦再也沒有人提懷王被殺的事?另外,懷王是先叛亂,才被殺。項羽陰令來的及嗎?

    關於項羽暗殺懷王,最早是劉邦東伐項羽,經過洛陽一帶,一個老人獻計,才傳出的。而有趣的是劉邦當面指責項羽10大罪,殺懷王排第九,第十是沒有實質意義的,第一是不封自己為關中王,第二是殺宋義,殺宋義比殺懷王罪大些,何解?

    從這裡我們可以認為劉邦並不認為殺懷王多冤枉或根本沒有項羽支使這會事,是懷王叛亂,在三王地盤,被三王殺掉,而劉邦把這個事情栽在了項羽頭上。由於資料太少,懷王之死看來也成了秘。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