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宅男的一畝二分地

大道小說網 第一五三章 桑蠶絲製品 文 / 風雨中的塵埃

    了一夜對如何開墾出更多的田地劉曉宇還有些摸老家村的地形太過複雜了,平地少坡地多,而且植被也多,開墾起來相當的麻煩。

    不得已劉曉宇只能趁著天還沒亮,跑到有電信信號的地方,聯上無線網絡,讓小諾亞幫忙查詢一下看看相關的解決方法。

    經過查詢後,還真找出了一個解決的方法,那就是利用老家村附近的坡和山丘開墾梯田。

    梯田這東西劉曉宇以前到是在電視和網絡上見過不少次,確實是針對山區地形的一種實用的耕田模式。

    有了這個解決的方法,一度有些停滯的開墾進度再次行動了起來。

    一片片的山坡清理了出來,開墾平整地面、壘石鞏固地梗,一系列的動作下來,一處處原本雜草叢生、一直荒廢的坡:丘被改造成了一塊塊的梯田。

    對於農民來說,這地就是啊,看到這一塊塊多出來的田地,雖說這些新開墾出來的地在肥力方面還不能與村子裡的那些良田相比,但老家村的村民們依舊非常的激動,多了一塊地就等於多了一塊的收成啊。

    而開墾這梯田清理出來的雜草、灌木和樹木,也沒浪費。一部分可以當做飼料的青草被餵給了養殖圈裡的牲口和池塘裡的魚了,不能當飼料的則被埋在了田里肥。

    那些木則被移植到了梯田的田梗處,用來鞏固地梗。而那些樹木則被砍伐下來當做木料放到村子裡留著備用。還有那些挖出來的土也被大家填到了村子裡崎嶇不平的地面上,這樣又憑空多出了幾畝薄田。

    連奮鬥了一個月,這些開墾出來的梯田才陸陸續續的完工。好在村子裡有那條溪流在,在村裡楊木匠的建議下,大家又從離村子的一片竹林那裡砍了不少的竹子回來,在梯田與溪流之間搭建了一條竹製地引水渠道,一下子解決了灌方面的問題。

    村子一天一個變化。大家看在眼中喜心裡。按劉曉宇地計劃。村子裡肥力好地地還是用來種植稻子、小麥這類地主要農作物。而這些剛開墾出來地梯田。因為肥力還不足。所以正好可以用來種植紅薯、玉米和大豆等這類地人畜都能食用地農作物。

    至於種子方面地問題他一點也不用擔心。裝模作樣地回了趟城後一大包各種各樣地農作物種子就被他帶了回來。

    出於對劉曉宇地信任。在他地安排下村民們也沒管這個時些是該種哪些不是該種地。一股腦地將他帶回來地種子全種了梯田里。

    考慮到村子裡將來地牲口數量會大幅度提高。所以目前地那塊蚯蚓養殖地明顯是不夠了。好在這次建設養殖園地時候平整出來地地面夠大。劉曉宇又將一部分蚯蚓移植到新開出來地養殖地裡。相信以這玩意超快地系列速度。要不了多久就能產出足夠餵養家禽牲口地量來。

    為了能盡快地將養殖圈裡地家禽量提高上來。劉曉宇還跑了趟外面。自己墊資收購了不少地雛雞、雛鴨、雛鵝。將這些東西全都運到了林場與老家村交界地地方。再由事先就約好地老家村村民連夜地往村子裡運。這一下子村裡養殖圈家禽地數量得到地地提高。

    其實老家村最近一段時間地行為已經引起了林場方面地注意。而且場部也曾派人去村子裡看過。好在這老家村地地理位置還是處於老山地外圍。還沒有進入老山森林公園地限制範圍。所以這段時間村子裡建設養殖圈也好開墾梯田也罷地行為林場到也就沒有過問。

    當養殖圈與梯田的發展進入了正軌後,宇總算是輕閒了下來,每天只需要在養殖圈與梯田那轉上一轉就可以了,如果有什麼問題,各處地負責人也會跟他匯報。

    至於拓寬村子與外界道路的事宜,劉曉宇另有打算。就目前來說,老家村與外界地主要通道必須經過林場,這對村子以後的發展來說有著很大地限制。

    雖說目前林場對劉曉宇的進進出出並沒有限制什麼,但誰知道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所以在跟村子裡的老人們商討過後,決定另開一條與外界相通的山路。

    為了這事劉曉宇不得不通過蒼這個空軍去偵察地形,在費了不少的功夫後總算是規劃出一條彎彎曲曲的路線。

    這條路雖說比到林場的那條路要難走一些,但整體的路程卻要近上不少,再加上村子裡已經有了修建梯田的經驗,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整出條可以通車的路出不是不可能。當然大型汽車的可能

    ,跑跑三輪車啥的應該不是問題。

    劉曉宇花了兩天的功夫在這條線路上做好標誌,好讓後面的隊伍能照著這個標誌將路修下去,將修路的工作安排妥當之後,剛準備休息一下他,結果又接到了陸嬸那邊的催促。原來這村裡養的那些彩蠶已經第三次結繭了,是繼續種還是試著加工一下正等他給個說法呢。

    考慮到蠶絲深加工方面還沒有試驗過,心裡有些沒底的劉曉宇只能又跑到負責養蠶工作的陸嬸那邊詢問了半天。

    在經過前面兩次的留種後,這第三批的蠶繭數量明顯多了不少,於是劉曉宇決定拿出一部分出來試加工一下,至於那些雙宮彩蠶則被他要求全部繼續留種。

    按陸嬸所說的,不同的絲製品加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為此劉曉宇還特地通過網絡收集了一些這方面的加工流程資料。

    比如要將蠶絲作成絲綢面料,那首先就得將蠶絲自蠶繭中抽出,再將若干根繭絲合併成為生絲後,經過加工分成經線和緯線,通過織布機按一定的組織規律相互交織形成絲織物,最終得到最基本的絲綢面料。

    因為老家村養殖的是彩,根本不需要染色這個環節,所以節省了一部分繁瑣的工序,看著那一根根細絲從蠶繭中被抽了出來通過設備捲成線團,宇這才體會到成語抽絲剝繭的含義。

    跟絲綢面的製作不同,蠶絲被的製作相對來說簡單一下,只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選繭、煮繭、剝繭、開棉、曬乾、拉被套、手工吊線等工序後就可以了。

    撫摸由陸嬸帶領著村子裡的婆娘們趕工做出來的那兩床輕盈柔軟的蠶絲被,劉曉宇腦袋裡思量著如何才能讓這些東西銷售出去。

    由村子裡沒有好的面料,所以目前的蠶絲被還只能算得上是半成品,加上絲綢面料的製作比較麻煩,所以,他又不得不到南京的那幾家布料城轉了一圈。

    一方面是想買一些適合的蠶絲被面,另一方面也看看村子裡產出的蠶絲能不能找到銷售渠道。

    看著布料城裡琳琅滿目各種絲製品,或高或低的不同價格,讓劉曉宇這個外行實在是看的有些頭暈。

    在試找了幾家後,他隨身帶著的那些在陸嬸的巧手上織就出來的彩色絲綢樣品還真吸引了一些商家的注意。

    留心觀察了一下,劉曉宇發現這些布料城裡買賣的這些桑蠶絲、綢和蠶絲被不但基本上都是染色的,而且這些絲製品的價格實在是有夠混亂的。

    同樣原料同樣尺寸同樣重量的一床蠶絲被,有些品牌最高的能賣到一千多一床,而有些便宜的僅小幾百一床,差價有些離譜,讓劉曉宇看的有些頭暈。

    不過考慮到老家村目前的蠶絲產量還很低,根本還沒到進入市場的時候,在瞭解了一部分行情後,劉曉宇買了一些面料又順帶收穫了不少的名片後就踏上了回程的路途。

    自從南京到江北的過江隧道開通後,來回兩地確實方便了不少。等回到了村子後,他將買回來的面料和自己打印出來的一些製衣圖樣一同交給了陸嬸。

    為了鼓舞這幫婆娘們的士氣,劉曉宇先自己在城裡瞭解到的絲製品的市場錢景(無錯字)說了一遍,高昂的價格、巨大的利潤空間讓那幫婆娘們一個個為之瘋狂。

    報喜不報憂可不是什麼好事,鼓舞士氣得有個度,所以在等大家歡欣鼓舞的興奮心情平淡了些後,他也沒忘把目前村裡的一些個缺點和不足之處講了出來。

    就目前的老家村來說,除了蠶絲的產量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提高之外,一些深加工的限制也是制約了發展的主要原因,畢竟村子裡現有的一些設備都能算的上是古董了,跟那些自動化生產的廠家是根本不能相比的。

    不過在劉曉宇的一番思索後覺得就以目前的條件來說,也不是就一定搞不出東西來。這年頭不正提倡純手工製作的產品嗎,雖說不能跟那些大品牌相提並論,但小品牌也有小品牌的做法啊,只要能保證質量,加上便宜的價格和適當的宣傳,應該也能有一個不錯的出路。

    有了大概的想法之後,劉曉宇連忙讓陸嬸將這批出來試驗的蠶絲全部製成成品,他準備利用這些樣品去試探一下市場的反應……

    ps:強求票,推薦票、月票,希望大家支持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