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1911中亞之王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九章 平外蒙(二) 文 / 去病將軍

    西北巡閱使公署,劉先俊正在後花園悠然的看報紙。今天天氣真好,北疆的阿勒泰還是白雪皚皚,這裡已是春和景明。遠處塘邊的柳樹輕拂著和煦的春風,園子裡最多的還是杏樹,紅的、黃的、白的花開滿樹丫,讓人以為這還是在江南水鄉。城裡的人們脫掉冬日的大衣,心情都舒暢起來。劉先俊的心情也非常舒暢,隨著西北軍果斷收復外蒙古和唐努烏梁海,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俄國政府強烈抗議中國違反1913年《中俄聲明》和1915年《恰克圖協定》,認為這是對俄羅斯利益的極大侵害,強烈要求中國政府恢復蒙古的自治地位,要求協約國進行干預。應俄羅斯要求,英美法對中國方面的武裝行為表示不滿,要求中國尊重蒙古人民的選擇,立即無條件撤軍。日本則直接威脅說中國這種做法是對協約國赤裸裸的挑戰,警告協約國將以武力解決問題。德奧則發表聲明稱蒙古問題是中國內政,列強不要干涉中國內政。

    但國內輿論則成一邊倒,各大報紙發表熱情洋溢的評論,讚揚西北軍的軍事行動,稱其意義甚至超過了左宗棠收復回疆,是中國百年來的最大一次勝利。北京、上海、廣州許多地方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反對協約國集團的干涉。此時,南方各省要求恢復民國約法的呼聲愈來愈強,孫中山及南方各省督軍聯名通電要求中央政府明確廢除《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定》,支持收復蒙古和唐努烏梁海。面對國內國外迥然不同的反應,段祺瑞政府看來真的陷入兩難境地。

    正享受這明媚的春光,新任勤務兵馬步青過來:「報告巡閱使,北京有特使前來!」自從馬步芳被派到軍隊中,馬步青就接替哥哥繼續這份勤務兵的工作了。來人由衛兵陪著,帶著大禮帽,待走進了,揭下帽子,卻是一位三十多歲的漢子。劉先俊不認識,那人一抱拳,自報家門:「巡閱使,鄙人徐樹錚,受段執政之托,前來和巡閱使議事!」

    劉先俊吃了一驚,這徐樹錚是段祺瑞的得力助手,現任國務院秘書長,乃是段祺瑞集團的心腹,這次親自來迪化,看樣子確實比較棘手。

    兩人到客廳坐定,劉先俊客氣一番:「徐秘書長來迪化,真是西北人民的榮幸啊,我西北還沒有招待過中央如此大官呢,要按從前的說法,您可是欽差大人吶!」

    徐樹錚急忙回答:「劉巡閱使太客氣,您為國家立下赫赫功勳,徐某欽佩不已,現在京城上下提起劉巡閱使,哪個不是欽佩萬分!從日本人手裡奪取青島,從俄國人手裡奪回蒙古,以後就是一萬年也有人記得啊!這次段執政要派特使來迪化,我是掙著要來,一睹劉巡閱使尊顏,也不虛此生啊!」

    劉先俊知道這徐樹錚確實不是說假話,本來是徐樹錚收復外蒙的,只不過現在被自己搶了個先,看樣子這位大人物現在倒有些像「追星」了。

    劉先俊笑笑:「徐秘書長恐怕就是為這蒙古之事而來吧?」

    「在下不敢隱瞞,確實為此事而來。這事棘手啊,協約國相逼甚急,段執政又不願同室操戈,解鈴還須繫鈴人,還請劉巡閱使拿個主意才好!」

    「段執政莫非想把這蒙古再送出去?」

    「不是不是,我等雖是一介武夫,卻也不會做出這等事。我等無能不敢收復外蒙也就算了,豈能到手的再送出去?就算這執政不當,也不會做出這等事!段執政的意思只是請劉巡閱使拿個主意而已。若實在不行,和列強翻臉也在所不辭!」

    劉先俊臉色一下子生動起來,這段祺瑞私德還是很好的,他一生甘於清貧,在任政府總理期間,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譽,即致電逼迫清帝退位、討伐張勳復辟、抵制袁世凱稱帝1926年退居天津後,潛心於佛學與圍棋,拒絕了日本政府要其擔任傀儡政府首長的邀請。想到這裡,劉先俊還是決定幫幫他們:「徐秘書長,如今歐戰鏖戰正堪,俄國二月革命已是一國兩府,俄國革命黨和布爾什維克黨的衝突已經波及全國,一場內戰迫在眉睫,其他各國縱使有心又豈有餘力?其鼓囂者不過是慰俄人之心罷了,待俄國內戰一起,必無事矣。唯一所慮者無非日本,素有覬覦中華之心,然此時其力有未逮。請段執政無須擔心,只需敷衍一二便可無事!」

    「但俄人內戰何時可起?」

    「必不出今年年底!」

    「那好,我們就安排外交部拖延一二,待俄國內戰必無話可說,還有一件事想徵詢巡閱使的意見!」

    「請講!」

    「段執政想加入協約國,但參議院又遲遲不肯,各國態度不一,巡閱使大人以為如何?」

    「參議院不同意是因為不願段執政借參戰編練自己的私軍,只要在此事上解決參議院顧慮即可。今美國加入協約國,德奧敗局已定,中國自然是越早好處越多,光德奧在華的軍艦船隻都不是小數字,還有銀行、租界等。到時必能提高政府威信!」

    「謝劉巡閱使提點,我這就回去報告段大人!」

    「此事不急,幼錚兄來趟不易,不如在迪化多遊玩一下,西北風情別有一番滋味啊!」

    「呵呵,也好,早就聽說新疆發展堪為諸省楷模。迪化更被譽為小巴黎,在下倒要觀摩學習一番!」

    「那我就讓我勤務兵陪你幾日!」

    就在送走徐樹錚的次日,劉先俊又在同一個地方召見了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內閣總理」巴特瑪多爾濟。看著這個離開人扶都會跌倒的活佛,心中一陣厭惡,據說這位活佛長期『淫』欲,換了花柳病,連鼻子都爛塌了,雙眼也看不見東西。當時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當喇嘛者有紅黃緞子穿,又可坐享優厚的俸祿。女子沒有充當喇嘛的福氣,但又難找得相當的配偶,於是都做了內地人洩慾的對象。因為由本部內地來的文武官吏及軍隊、商人,都以道遠不能攜帶家眷,他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臨時太太。一方面是七八個蒙古男子僅有一個妻子,一方面是一個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內地人為她的臨時丈夫,事實上形成一個亂交的社會。同時男女衛生都不講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後,惟有聽其自然。當時活佛即患梅毒,爛塌了鼻子。據說目前檢查結果,蒙古青年十七歲至二十五歲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歲以上者,所佔百分比自然更大了,「我本想把你殺了!」劉先俊冷冷的說:「聽說辛亥革命時整個蒙古已經湊不出2000騎兵,是這樣嗎?」

    哲布尊丹巴頭上冒出層層冷汗:「巡閱使大人,只要我一聲令下,們故還是能出一萬騎兵的。」

    「蒙古在清初有1000多萬人,現在只有50萬,是怎麼回事?」他哼了一下,「還不是大多數人當喇嘛去了,再這樣下去,恐怕你蒙古就跟草原上的突厥一樣,徹底消失在歷史中,你豈不是歷史罪人!」

    哲布尊丹巴頭上只是冒汗,不敢說話。

    「所以,有些東西要改!從今開始,廢除蒙古男人當喇嘛的傳統,所有喇嘛還俗,貴族的牛馬要分給貧苦的牧民,政府會按照市場價格給與補償。還有,所有的蒙古青年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最後,你和所有的貴族都要定居在迪化,這樣你才會有一個安詳的晚年,明白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