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盜帥

第十一部 京師內亂 第二十九章 膽大妄為 文 / 盜帥二代

    第二十九章膽大妄為

    李績這一摔可讓殿內的李世民、杜荷嚇了一跳,兩人慌慌張張的衝了出去。

    在門口的侍衛已經將李績扶起。

    李績待杜荷向來不錯,見這個老上司有異樣,三兩下來到了近處,「李叔叔,李叔叔?」叫喚了兩聲,見李績以陷入昏迷,伸手去探鼻息,察覺到手指上的溫溫熱,暗自鬆了口氣。

    李世民這時也來到了近前,見李績這般情況,當即從懷中拿出一塊金印,決斷道:「拿著金印,用朕的馬,火速帶著李愛卿往太醫署救治。」

    杜荷瞄了金印一眼,在唐朝這金印幾乎就等於宋明時期的尚方寶劍,拿著它等於是李世民親臨。有它在手,莫說是闖皇宮,就算是放火燒皇宮,也無人敢阻擋。他伸手接過,沒有任何的猶豫,將李績背在背上,翻身上馬,往宮外馳去。將人被在後背,固然會累上一些,但能夠讓患者減輕一些顛簸之苦。

    有金印在手,杜荷在宮內馳騁,自然無人敢阻,一直抵達太醫署。

    杜荷這前腳剛到,李世民後腳也隨之抵達,一臉焦急,全無帝王風範,見御醫正在給李績號脈,靜靜呆在一旁。

    見御醫收回了號脈的手腕,他迫不及待的道:「御醫,李愛卿這是怎麼了?好好的怎會昏迷不醒?」

    御醫恭敬道:「皇上安心,不過是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只要多加休息,注意調養,並沒有什麼大礙……」

    李世民不可置信的道:「勞累過度怎會暈倒?」

    御醫解釋道:「這個我也不太清楚,依照臣的分析,關鍵在於前些時候的風寒……前些日子,李大人就曾讓臣開了幾幅治風寒的藥。這風寒是小病,好好靜養,可保無恙。但在受風寒的同時,操勞過渡,便會導致身體崩壞,病情十倍復發。」

    杜荷低聲道:「前些日子,大軍出征,李叔叔身為兵部尚書,他的任務最為繁重。」

    「這個傻瓜……」李世民罵了一句,「生病了還強撐,活該受罪……」他頓了一頓道:「朕宮裡有他國進貢的千年人參、雪參、靈芝等補藥,朕都讓人送過來,你們看看有什麼能夠對李愛卿的身體有幫助的,儘管用上,務必要讓他盡快康復。青蓮,你等候通知兵部一聲,兵部之事,暫時由兵部侍郎代為處理,另外通知李愛卿的家人,讓他們將李愛卿接回去,告訴他們,在李愛卿身子沒有完全康復之前,誰敢讓李愛卿出府一步,朕拿他們試問。」

    李績的病倒,在朝堂上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作為兵部尚書,李績的人緣還是非常寬廣的,英國公府上探病的人流絡繹不絕,即便是李世民都親自前往英國公探視……

    杜荷亦不例外。

    正如御醫所說,李績並無大病,就是因為風寒而使得身體虛弱,因為疲累而導致情況十倍加重。在當天他就醒了過來,言談無礙,不過想要完全康復,至少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調養。

    就在李績生病的時候,一件驚動朝野的大事發生了。

    李世民讓張亮派往吐蕃的使者遭受到了神秘劫匪的襲擊,全軍覆沒。

    吐蕃給出的理由是象雄國的流寇,但做賊終究會留下把柄。張亮明裡暗裡一共派出了兩撥人馬,一波是正大光明的使團,另一波是密探性質的,打算調查一下吐蕃的虛實情況。

    兩撥人馬一前一後,松贊干布派出的人包圍住了明處的使團,卻將暗處的密探留在了後方。作為一個合格的密探,首先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他們人數不多,自知無力救援,狠下心來在一旁觀望,然後在暗處跟著這伙賊人,直至親眼見到他們走進吐蕃軍營。

    兇手是誰,顯而易見了。

    李世民聞訊之後,氣得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憤恨之下,一掌猛拍案幾,因為怒極拿捏不住力量,那手掌腫的跟熊掌相差無幾。

    這地位越高,越注重臉面。大唐作為天下獨一無二的帝國,更不容許有人在他的頭頂拉屎***,為非作歹。任何國家都是如此,越強大,他們越不容許弱者放肆。

    李世民咬牙切齒的召見了文武大臣商議此事。

    消息傳開,滿朝文武,聽了無不為之失色。

    作為大唐帝國的臣子,他們有著先天的優越性,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就算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矛盾,可在唐朝的威信受到挑釁的時候,大夥兒都會放下成見,合力對外。

    「豈有此理!」長孫無忌暴跳如雷,高喝道:「吐蕃小兒,欺人太甚。陛下,使者,國之尊嚴。陛下所派的使者,他代表的即是陛下,吐蕃縱兵圍殺,實在是沒有將我們大唐放在眼底,其罪當誅,當誅。」他連叫了兩個「當誅」。

    魏征也站出來道:「兵者,凶器也。我大唐以仁為本,不願妄動刀兵,但並不意味我大唐怕事,怕戰。今日賊虜欺上門來,必須給予厲害,以維護我大唐威嚴。」

    褚遂良、馬周、岑文本這些向來主張不戰,反戰的文臣,這一刻也眾口一詞。

    大唐的威嚴,不容任何人侵犯。

    看著被激怒的滿朝文武,杜如晦道:「老臣認為吐蕃的松贊干布根本就沒有打算瞞我們,他只是表個態,給我們一個說法,他是吃死了我們現在在對高句麗用兵而無暇顧及他們。」

    松贊干布這一招並不難猜測,用心也瞞不過大唐王朝的那些高端人才,只不過在說出一切之前,讓李世民,讓滿朝文武都知道自己的態度。如今讓杜如晦一語道破,眾人也展開了真正的討論。

    程咬金大大咧咧的站了出來道:「還有什麼好說的,吐蕃的這群王八蛋有膽子欺負到咱們頭上,不***娘的,我大唐如何讓天下各國臣服。」

    秦瓊這時也笑著站了出來,道:「陛下,知節這番話說的固然是粗鄙不堪,但卻句句在理。吐蕃趁我大唐征伐高句麗的時候,給我們下套,威脅我們,開了先河。若不正面回應,以後有同樣的事情,他國紛紛效仿,我大唐又當如何?」

    魏征蹙眉道:「但是兩線遠征,耗費太大。我朝固然經過一年半的修養,累積了不俗的經濟物資,但無法長時間支持兩線作戰。不是我們不想反擊,而是國力不許。過度的戰爭就是窮兵黷武,對國家,對百姓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程咬金、秦瓊說的有理,魏征這裡也說的不錯。

    李世民不是漢武帝,漢武帝對外立下赫赫功績,可對內卻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而唐朝連年征戰,卻始終能夠維持貞觀盛世,即是因為合理的征伐。兩線遠征,顯然是違背了唐朝的根本出兵慣例。也是因為如此,松贊干布才會死死的吃定大唐,認為就算自己做的再過分,唐朝也會忍下來。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臉上有露出掙扎的表情,他想打,但他也擔心給百信帶來危害,給大唐的經濟發展帶來傷害,使得貞觀盛世過早落幕。

    作為首相的房玄齡這時笑呵呵的出班道:「這要看陛下如何決斷了,打吐蕃、打高句麗誰輕誰重。我大唐並非無法支持兩線作戰,而是無法長時間的支持兩線作戰。即是如此,臣覺得吐蕃、高句麗可以一起打,但根據剩餘的物資力量,定一個期限。在期限內,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則撤軍,全力支持一路軍,剩餘的一路,可以暫且留著,待修養生息之後,在做定奪。」

    「妙!」李世民眼中一亮。

    苦思無果的杜荷也咧嘴一笑,他們都陷入了誤區。都覺得要打就一定要打出結果,卻沒有想到戰爭除了勝利,還有撤退打和一說,沒有必要一根筋,死撐到底。

    李世民將目光落在了戶部尚書的身上。戶部尚書道:「回陛下,因為蕃薯的出現,我大唐去年各地收成極佳。各地府庫中的存糧,能供二十萬大軍兩年之需。若算上今年的收成,將會更多,當然為了確保天災的發生,留些庫存是必須的。」

    李世民在心底盤算了一陣,果斷道:「自然如此,來人,擬我旨意,傳令與江夏郡王,朕給他半年的時間對付高句麗,若不成功,退回遼東,擇日再戰。」接著,他目視朝堂上的所有文武,拍案而起,高聲道:「大唐尊嚴不容踐踏,吐蕃松贊干布,膽大妄為,殺我大唐使者,等同與我大唐宣戰。他要戰,朕便戰。不滅吐蕃,朕誓不罷休……」

    豪情壯志,配合帝王威嚴,李世民這番話說的滿朝文武,熱血沸騰,皆喊起了「大唐萬勝」。

    李世民的決定還是非常理智的,打高句麗的目的是為了收復失地,為中國子弟報仇。而打吐蕃,那是因為吐蕃公然殺害大唐使者,向大唐宣戰。現今遼東已經收復,至於報仇,已經拖了那麼多年,不在乎一時一日。吐蕃是唯一能與大唐對抗的國家,且正在攻打象雄國,刻不容緩。選擇吐蕃,無疑是最正確的。

    松贊干布機關算盡,卻忽視了一個王朝的血性、驕傲與自尊。

    既然決定出兵,選擇統兵大將則是當務之急。

    一時間眾人察覺,最適合的人選李績正在病床上躺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