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盜帥

第十一部 京師內亂 第二十六章 無緣出征 文 / 盜帥二代

    第二十六章無緣出征

    在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績、褚遂良等人商議過後。

    第二日,李世民即在朝堂上宣佈了出兵高句麗的宣言。

    「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昔有京觀,朕固毀去,可恨至猶在……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

    熊熊戰意點燃了滿朝文武,也道出了李世民征伐高句麗的雄心壯志。

    京觀是一座奇恥大辱,隋朝伐高句麗時,遭受駭人聽聞的慘敗。百萬大軍,灰飛煙滅。高句麗將士為了炫耀武功,將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骨堆砌成山,築成了一個埋葬數十萬隋朝將士屍骨的墳墓。

    這墳墓不是讓人用來祭拜的,而是用來給高句麗百姓瞻仰欣賞的。

    在貞觀五年,李世民得知這件事情,氣得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李唐江山取至楊隋,但李世民從來沒有否認楊隋是華夏王朝。在他眼中,隋朝百姓與唐朝百姓都是中國子民。

    中國子民哪容異族小丑侮辱,當即派大臣入高句麗,以強硬的態度毀掉這個京觀,將隋朝將士的屍骨一一收殮安葬。

    從那時起,李世民就有了復仇之念。

    只是時機未到,唐王朝的重心在西方,一直將這「仇恨」壓抑在心,今時今日,終於到了宣洩的時候了。

    李世民也顯得格外精神,以昂揚的鬥志下達了兵伐高句麗的命令。

    這一次出兵征伐,李世民任命的統兵大將並非是兵部尚書李績,而是禮部尚書李道宗。李道宗絕非歷史上那個迫害薛仁貴的小人,而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昔年他鎮守靈州的時候,梁師都遣其弟梁洛仁帶三萬突厥兵包圍靈州,李道宗據城固守,尋隙出擊,大敗突厥軍。並且趁機出兵五原,振耀威武,並向北開拓疆土千餘里,為大唐立下赫赫之功。

    李氏皇親,就屬李孝恭、李道宗最為善戰。李道宗軍事謀略,或許要略遜李績,但是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將帥無疑。

    杜荷對於李道宗為三軍主帥的任命,也沒有任何異議。

    但接下來的調將安排,杜荷有些傻眼了。

    李世民坦然自若的調兵遣將,執失思力、阿史那社爾、薛萬鈞、薛萬徹、李大亮、蘇定芳、李道彥、郭孝恪、宋君明、薛孤吳等大唐戰將數十員。他們這些人或許籍籍無名,但初唐無庸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可觀戰績。

    可……

    杜荷等來等去,始終沒有等到自己的名字。

    一股「可怕」的念頭產生,不會岳父大人不讓我打這一戰吧?

    朝會結束,杜荷迫不及待的找到了用膳休息的李世民。

    對於杜荷的到來,李世民沒有覺得任何意外,悠哉的品著葡萄酒,笑道:「朕就知道你小子會來,或者說,要是你不來,就不是你了。」他沒有等杜荷問出聲,先一步道:「你可覺得奇怪,為何朕沒有用你?」

    杜荷忙點著頭,苦著臉道:「小婿為這一戰,準備多時了,現在不讓我出戰,就好像小婿餓了十天,飯端在面前,不讓吃一樣。」

    李世民答非所問,只是道:「你覺得你的軍事水平,與我唐朝諸將相比,能不能夠穩拿第一?」

    杜荷忙道:「不敢,不說別的,李績老將軍穩勝與我,我那師兄蘇定芳,也不遜色我……其他諸將也各有所長,薛萬徹膽大擅奇、李大亮智勇兼備,張士貴攻城拔寨,勇不可擋。在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小婿都不敢自誇。」

    李世民哈哈一笑,道:「你也無需妄自菲薄,你的能力朕清楚,但正如你所說。我大唐無庸將,任何一個都不是泛泛之輩。各有所長,各有所能。朕作為皇帝,需把握公道二字。你小子,從軍以後,歷經我大唐所有戰事。無不充當前鋒,短短數年,功高至大將軍。這固然是你的能力所致,但離不開朕給你這個機會……」

    杜荷默然無語,李世民說的句句屬實,這帝王用兵,絕不可能只重用一將,而無視其他將軍。而自己卻能每戰必先,每戰必前,三大戰役,都不缺席,實在是因為李世民的特殊關照,讓他得到這些機會,身居高位。

    論干略,歷史上滅三國、擒三主的蘇定芳,在軍事能力上就不遜於他,可如今蘇定芳作為早期將領,投奔李唐二十餘年才是左武侯將軍,比他低上好幾個級別。並不是因為蘇定芳無才,而是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杜荷聽到這裡,也明白的李世民的意思,自己已經得到太多次機會了,如果再讓自己出征,那些一直得不到機會的能戰將士會怎麼想?

    他們會毫無怨言嗎?

    杜荷亦不知如何開口了,他很期待這一次的伐高句麗一戰。

    但他能夠理解李世民的處境,知道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作為一個皇帝,實在不能過份的厚此薄彼。

    「是小婿孟浪了……」杜荷有些不甘心,還是認可了這一事實。不是他不想爭取,而是實在沒臉爭取。李世民待他算是仁至義盡,給了他那麼多證明自己的機會。自己又怎麼能讓他為難?

    李世民見杜荷理解,也微微一笑,杜荷的努力,他是看在眼裡的。隨著東北的消息不斷傳來,李世民就在考慮,到底要不要派杜荷往遼東。對此他猶豫了好一陣子。

    直到褚遂良是提起,李世民方才下了決心,連褚遂良這個文臣都覺得給杜荷太多機會,有失公允。更何況那些身懷抱負,資歷更在杜荷之上的將軍?

    從大局長遠考慮,李世民沒有讓杜荷參與此次征伐。

    這人不可能沒有私心,李世民也清楚明白的知道因為杜荷的出色。對於他,自己有著異於常人的照顧,此為有些擔心杜荷會持寵而嬌,在此事上不依不饒,如今看來卻是自己多慮了,也放心下來,心喜自己確實沒有看錯人。

    沒能登上出征名單,多多少少讓杜荷有些失落。不過既然理解了李世民的苦衷,他也不在強求了,將心比心,自己確實得到過大多的機會。吃了肉,總不能讓別人不喝湯吧!

    高句麗經過內亂消耗,實力大不如前,戰役規模,是不可能超過薛延陀的,功績自然也是一樣。

    杜荷來到軍營,將不能出征的事情告訴了麾下諸將。

    薛仁貴、羅通、席君買等將都有些遺憾,但一個個都能夠理解。

    這些年他們沒少沾杜荷的光,羅通、房遺愛這兩位最早跟隨杜荷的將領,已經因功累積至了將軍銜,在同齡將軍中,處於翹楚地位,都知足了。即便是薛仁貴,也因為在北伐薛延陀時的出色表現,拜為右威衛中郎將,獲得了極高的讚譽。

    此刻杜荷還不知道,這一次的未出戰,給他的人生卻帶來了始料未及的巨大變化。

    **********

    邏些。

    邏些是吐蕃都城,松贊干布在一統吐蕃之後,逐步建造寺廟、屋宇,修築道路、水渠,奠定了城市基礎。因為從唐朝偷師,漸漸也轉型為封建社會,經濟,軍事實力都有著顯著的提高。

    作為吐蕃的經濟文化中心地,邏些雖然遠遠比不上唐朝的城池的繁榮富強,卻也充滿了人氣,人來往昔,不僅只有吐蕃人,還有南詔、泥婆羅、天竺等國的商人,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商業渠道。

    在這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一個唐裝打扮的壯漢押解這一位血淋淋的瘦弱少年,大大咧咧的走著。壯漢長得三無大粗,有著彪悍之氣,一雙眼睛,卻意外的是一對三角眼,大大破壞了他的身形,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

    而那少年白白淨淨,全身上下都是血跡傷痕,顯然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壯漢似乎嫌棄那少年走得慢,一腳踹在了他的屁股上,將他踢飛了出去。

    「大師兄,你看這傢伙,真是惡性不改……怎麼樣,要不要動手?」一位黃裳少女可愛的大眼睛裡閃過了幾絲怒火,躍躍欲試的撫摸著腰間的兩把彎刀。

    被稱作大師兄的正是李逸風。

    李逸風這些年都在過著賞金獵人一般的生活,專門對付那些身懷武藝,卻四處為惡的江湖中人。他為人灑脫,崇尚自由,這種日子正和他的胃口。一邊遊歷天下,一邊除暴安良,過的瀟瀟灑灑。

    來到邏些,只為追擊一個在四川境內作惡的殺人犯任浩。任浩早年跟隨名師學藝,因心術不正,被逐出師門,回到鄉里,依仗一身武藝,成為了地方混混頭子,常常惹是生非。但因無大過,地方官員也拿他沒轍。

    但在三月前,他看上了成都城裡一個私塾先生的夫人王氏,求愛不果,一怒之下,竟揮刀殺了私塾先生與其父母孩子四人,強搶王氏,打算遠走他鄉。在出城的時候,讓守兵發現展開了激鬥。

    任浩連殺五名兵卒,逃之夭夭,成都刺史下令懸賞。

    正在四川境內的李逸風、周靈靈聞訊之後,決定將這殺人兇手緝拿歸案,一路打聽,發現任浩逃到了吐蕃邏些,兩人也追蹤至此。

    周靈靈知道任浩惡行,又見他公然的***一個少年,更是憤怒。

    李逸風卻對上了那個青年的眼睛,發現那個青年正用哀求的眼光看著自己,手在地上悄悄寫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