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盜帥

第十一部 京師內亂 第二十章 非杜荷不可 文 / 盜帥二代

    第二十章非杜荷不可

    弘文館。

    唐王朝的國家圖書館,天下文人嚮往之地。

    能夠在弘文館任職的,不是一方大儒,就是國家政要,再不然就是那些才華橫溢的後起之秀。

    大唐武風蓋世,威震天下,但絕非是重武輕文,對於文官還是很重視的。

    為了鼓勵文風,李世民在早年還曾設立文學館,親封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為十八學士,以鼓勵天下文士進取效仿。

    十八學士,不是宰相,即是帝師,或是名震天下的大儒,文風也因此盛行。

    杜荷早年推廣的圖書館,發明活字印刷術以及改良造紙術也從側面使得唐朝文風大漲。

    弘文館上下都是名噪一方的人才,杜荷的任務即是與長孫無忌指揮他們編寫《唐律疏議》。

    杜荷雖然也被譽為當世名士,但在咬文嚼字上的功夫,卻低的可憐。他編寫的《律》,都是用白話文寫的,沒有什麼文筆可言。想要流傳百世,顯然不行。長孫無忌在這方面,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作為古代人,他比起杜荷來,有著先天性的優勢,但是比起那些專門研究此道的那些文士相比,那就要遜色許多了。

    杜荷、長孫無忌的任務就是將《律》與《律禮》上的要點觀點,融合一處,至於弘文館裡的學士,則負責潤色,將他們寫的用優美易懂的詞句描繪。

    在這期間杜荷難免與長孫無忌接觸、碰頭。

    也許是被虎口奪食,以長孫無忌待人處事那三分笑的態度修養,對上杜荷也沒有任何的好臉色,沉著臉,像欠他幾百萬似得。

    杜荷難得見彌勒佛一般的長孫無忌這幅模樣,也樂的噁心噁心他,常常在他身旁溜躂。

    長孫無忌心中厭煩之極,可卻奈何不得杜荷,連趕他的力量也沒有,只能眼不見,心不煩的將杜荷視為空氣。

    杜荷最初覺得新鮮,時間一長,也有些無趣了。

    杜荷雖然跟長孫無忌不和,在政治場上有著極大的矛盾,但也不能否認這傢伙的一身才華。以他的能耐,處理此事,那是綽綽有餘的。

    《唐律疏議》成書之後,還要給李世民過目,杜荷也不怕他耍什麼花樣,直接就交給他處理。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只是時不時的過問一下進步,將省下來的時間用來陪小寶兒、小百合,小日子過的極為舒坦。

    轉眼半年即過。

    因為西征薛延陀是唐朝立國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征伐,雖然歷史很短,只是半年即結束了戰爭。但是二十五萬大軍的所需,依然是天文數字,將唐王朝所聚集的一年物資,消耗的乾淨。

    在這段時間裡,整個王朝的任務即是修養生息。

    這幾乎可以算是一種慣例了,凡大戰之後,迎來的必然是新一輪的發展,以便能夠再次出戰。

    這也與李世民這位皇帝的本性有關,李世民屬於那種銳意進取的君王,他從來不嫌自己的領土太大,能夠出兵征伐,絕對不會有任何的遲疑。

    《唐律疏議》在半年中已經修編成冊,經過反覆商討,已經取代了舊版的貞觀律,成為大唐王朝全新的律法準則。

    在這半年裡,最大的事情,莫過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在趙回這經驗豐富的航海船長的帶領下,大唐的外交使節順利的通過東南亞海域,與那裡的國家取得了聯繫。並且受到了世界上唯一一個能與大唐相提並論的大食國國王的熱情接待,在大食國的引領之下,外交使節一直西行,與西面的拜占庭帝國建交。

    作為使者的李義、王玄策他們更是在拜占庭帝國國王的接待下,參觀了古羅馬的象徵羅馬鬥獸場。

    經過一年半的出使,李義、王玄策遊走於西方的個個國家。

    西方的國家不論是什麼大食國,還是拜占庭帝國,論科技與唐朝一比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

    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他們這些極西之地,也經常流通一些唐朝的珍貴物品:絲綢、瓷器、茶葉、宣紙等等物品。

    對於東方神秘而偉大的國家都只是聽聞,從來沒有見過。

    對於大唐使節,也表達了十足的敬慕。

    得知李義、王玄策開通海上絲綢之路的用意之後,一個個都欣喜若狂。

    尤其是大食帝國更是如此,他們距長安實在太遠,商隊一路上要經過無數的國家。這從他國領地上經過,不安全不說,還需要繳納各種稅收,以至於貨物昂貴的嚇人。

    這能夠直接從海上通過,這可是天大的好事。也因此大力支持。

    大食帝國在西方是最大的國家,有著一定的號召力。

    他國見大食帝國如此熱衷與唐朝的貿易,即便他們對大唐沒有那麼瞭解,也紛紛效仿。

    當李義、王玄策決定返回的時候,小小的三百人的團隊,壯大到了整整萬人,各國商隊使節都帶著本國特產隨行,與年末抵達了廣州、上海兩個港口。

    在各國商隊使節抵達的前兩個月,李世民已經得到了消息,讓吳王李恪負責接待來使,並讓劉仁軌全權處理貿易,務必讓這一次規模***的商業盛會圓滿召開、圓滿落幕,形成雙利之舉。

    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海上絲綢之路能夠源源不斷的為大唐產利。

    劉仁軌經過在蘇州的歷練,行政干略,穩重出色,面對這種少見的盛況,他上上下下打點的井井有條,上海、廣州兩地,紅紅火火,洋溢著無比濃厚的商業氣氛。

    原來的船隊分坐兩批,一對是各國使節,他們在李恪的帶領下,趕往長安覲見李世民,另一隊則在上海、廣州行商。

    這一日,杜荷受到了李世民的召見。

    在甘露殿,李世民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看得出來這位大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心情很不錯。

    沒有多餘的閒扯,李世民道:「還有三天,西方的來使即將抵達長安,你就全權負責接待了……」

    杜荷一臉的驚愕,自己身兼三職,檢校右威衛大將軍、尚書省左司郎中以及科技院院正,不論那一個職位都不管迎接來賓的事情。

    李世民讓他負責迎接這些西方來的使者,有些不符合他的職位啊。

    李世民瞄了杜荷一眼道:「意外嗎?滿朝文武,朕瞧著就屬你最輕鬆,更何況朝中文武有誰比你更加瞭解西方?朕可不想讓那些遠方的來使說是孤陋寡聞。」

    杜荷慚愧的低下了腦袋,有些不好意思。自從唐朝引進了評分制度,每年都會選擇出一個最佳人選。滿朝文武,無不兢兢業業的,意圖取得一個年度最佳的榮譽。杜荷卻是不同,這能當甩手掌櫃的事情,他絕對不自己動手,能夠偷懶的事情,他也絕不不會多干片刻。

    除了前段時間,繼承大將軍之後的接收政務,忙碌了一陣子之外,其他時間大多都過的比較空閒。

    李世民高高在上,慧眼如炬,什麼人勤勞,什麼人懶惰,看的清清楚楚。故而杜荷這幾年為大唐立的貢獻不低,但卻從來沒有取得任何的年度最佳的稱號。

    也因如此,李世民有事沒事的都會給杜荷幾個任務,讓他處理。

    杜荷就如萬金油一般,就算是不在他管轄之內的事情,也能處理的妥妥當當。

    西方使節即將來長安,這什麼大食,什麼拜占庭帝國,離大唐少說也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雙方沒有任何的摩擦矛盾,與之通商是百利無一害的舉動,李世民對於此事也很重視。

    現在他對於西方的國家也有一些瞭解,深知大食帝國、拜占庭帝國都是那邊數一數二的強國。尤其是大食帝國,更是被譽為西方最強。李世民好面子,為人自戀,這皇帝之間的攀比心,比一般的皇帝更重,不想讓這些遠來的使者覺得大唐任何地方遜色於他們。

    這負責接待使節的人選就額外重要的,思前想後,李世民只想到杜荷這一個人選。

    唐朝知曉禮儀,才智超群的人並不缺乏,然而天下所有文人,都有著一種思想的禁錮。他們覺得華夏流傳下來的文化天下無雙,華夏之外的國家都是夷狄,都是野蠻人,沒有幾個會去瞭解他們的歷史,學習他們的東西。

    當然唐朝風氣開放,這種思想禁錮已經有所改良。但事實證明,華夏的文化確實天下無雙,周邊沒有國家能夠相提並論。

    如此真正瞭解西方歷史的人,滿朝文武除了杜荷,沒有一人。

    李世民想來想去,這個任務,還非杜荷不可。

    隨即念起自己作為一國之君,還沒有杜荷這個臣子享福,心中不平,朕忙死忙活的,沒個清閒,作為臣子的,豈能太過享福,當即下定了決心,將此事交給杜荷處理了。

    雖然杜荷並不是禮部的人,但只要他的領命,什麼禮部不禮部的,只要高興,乞丐也能充充場面。

    杜荷見李世民又莫名其妙的給他安排任務,發現自己過的輕鬆,幹的事情,好像一點也不比那些什麼最佳大臣少。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杜荷心中誹謗,卻只能攬下了這個任務。

    不就是接待外賓嗎,小意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