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盜帥

第八部 開發江南 第五十六章 一人滅一國的王玄策 文 / 盜帥二代

    第五十六章一人滅一國的王玄策

    趙回還是第一次來這長安,當初他經過洛陽時,就為洛陽的富麗堂皇而震撼,以為世上城池之雄偉莫過於此。如今親眼瞧見長安的雄偉壯麗,始知自己是盲人摸象,孤陋寡聞了。

    洛陽作為陪都雖然擁有超然的地位,但與長安相比,確實是遜色一籌,格局雄偉更是一般。

    趙回驚歎的說不出話來!

    杜荷飽含深意的笑道:「第一次看長安,任何人會有一種藐小的感覺。尤其是你深入的瞭解我大唐文化之後,更是如此。」

    趙回緘默許久,方才點頭贊同:「將軍此言說道末將的心坎離去了。只有深入的瞭解大唐,才能體會大唐的偉大。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父親會對於我華夏念念不忘,有著如此偉大的文化遺傳,他深深的為自己身為一個華夏人而自豪,哪怕是身在異域,哪怕客死異鄉,也不忘自己的根。我也為我是一個華夏人,是唐人而自豪……」

    他說這話的時候眼中以充滿了嚮往。

    杜荷會心一笑,心中存有的芥蒂已然放開。他很清楚,在印第安長大的趙回雖然父母都是漢人,但本人對於大唐沒有任何特殊的感情。即便有也是他父親念念不忘的大隋王朝。他答應加入唐朝,為唐朝效力,目的非常簡單,只為了能夠在這個國家生存下去,並不存在忠心不忠心的問題。

    但如今不一樣了,在深入瞭解了唐朝、深入的瞭解了華夏源遠流長的文化,趙回感受到華夏人的的驕傲,感受到屹立與世界的大唐王朝的威勢,為自己身為華夏人的自豪,身為大唐子民的自豪,一顆心早已端正了態度。

    這是杜荷最樂意看到的事情,有了這種「愛國」的思想,趙回自當會不潰餘力的為大唐效命。

    帶著他來到了皇宮,太極宮的雄偉,那氣吞天下的建築群體,再度給趙回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杜荷領著趙回進了皇宮。

    李世民在承慶殿等候他們,趙回未得宣傳,暫時不能入殿,只有杜荷一人先行入殿。

    杜荷將江南的近況向李世民一一表明,並且將原來的江南與現在的江南做了一個對比,江南的發展迅速,已經是一目瞭然了。

    李世民手中翻閱著杜荷所記下的江南見聞,耳中聽著介紹,笑道:「這劉仁軌的成績竟能出乎朕的意料,此人加以鍛煉,必將是可造之才!」

    「還有廣州刺史!」杜荷在蘇州待了一陣,也下了廣州,對於李世民的識人用人,由衷的敬服,劉仁軌自不用說,那廣州刺史叫俞文昊,並非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但卻有非凡的才華,廣州在他的治理下也是欣欣向榮,或許比不上劉仁軌,但也是難得的賢臣,「俞文昊也是一位難得的治世人才,廣州的變化也是極大,地方百姓都說俞文昊是一位賢德的好官!」

    李世民臉上也浮起了一抹微笑道:「這俞文昊是十年科舉的榜眼,也許是因為出生窮苦,深知百姓疾苦,從政以來,處處以仁為本,以百姓至上。年前荊王元景外出狩獵時馬匹失控衝入田中踐踏了百姓的莊稼。這俞文昊當時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太守,但卻為此找上了荊王要他賠償。荊王好面子不從,他直接一狀將荊王告到朕的面前,言辭激烈。還在信中威脅朕說若朕不給百姓一個說法,他便辭官不幹,說不願為朕這枉法徇私的皇帝效力。朕當時還真有些氣憤,但隨即一想就覺得此人這顆不畏強權,關心百姓、在乎百姓的心太難得了。也就注意到了他,不住提拔。短短十年間,他已經成長為我大唐的有用之才。」

    杜荷聽及緣由,也隱隱為之動容,想不到這之間還是這一番故事,俞文昊能夠不畏強權的為民出頭,值得讚歎,但李世民這識人用人,海納百川的胸懷,更值得敬仰。做皇帝如此,實在了不起。

    杜荷也提起了趙回,跟他說了大唐遠航軍可以出海的消息。

    李世民聞言大喜,立刻接見了趙回,與之做了一番交談,認可了他的才華,亦然決定即日展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

    杜荷提議道:「岳父大人,小婿覺得還應該派遣一支外交隊跟隨他們一同航行,將效率做到最大。」

    李世民點頭同意道:「朕也有此心,自從賢婿提議組建外交部以來,朕也很關心此事,經過一段時間的篩選,已經出現了許多能言善辯的人才。他們足可當此重任,這樣吧,朕便派行衛尉寺丞李義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隨船隊出使海外。」

    王玄策!?

    杜荷眼睛一瞪,震驚了!

    牛人啊!

    初唐歷史上的牛人不少,比如說三箭定天山、脫帽退萬敵的薛仁貴,百騎破萬軍的席君買,再就是號稱史上最牛的外交家王玄策的一人一嘴滅一國了。

    記得是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三十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當時沒有衛星,消息並不靈通。天竺的阿三們發動了內亂,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不知天高地厚的派了兩千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兩人被擒扣押。但其後王玄策、蔣師仁趁機逃了出來,指天發誓要滅絕天竺,以雪大唐使者被殺之恥!

    於是這位仁兄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到了尼泊爾,也不知他用了什麼手段,但從尼泊爾王的手中借了七千騎兵,然後以特使的身份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相助,吐蕃的松贊干布也派出了一千兩百名精銳的騎兵相助。

    王玄策短時間內就聚集了近萬兵馬,自命為總管,揮軍直撲天竺。在茶博和羅城外,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月餘後破茶博和羅城,一路追殺阿羅順那。從北到南殺印度兵數萬,俘虜數萬,憑借借來的幾千雜牌軍就平定了天竺,逼得天竺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

    一個非軍事專業出身的使節,一個在國外毫無根基的外交官,憑著一張嘴,居然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

    杜荷每次讀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對於這位仁兄,報以極高的敬意,此刻聽到他的大名,也為之動容。

    李世民驚訝的看著杜荷。

    杜荷笑道:「其實小婿覺得讓王玄策當正史,李義為副的更為妥當!」

    李世民白了他一眼:「說胡話,王玄策雖有才華,但只有三十餘歲,怎能擔當正使重任?況且李義身為衛尉寺丞,乃是大唐資歷極高的大臣之一,又怎能給王玄策當副手。」

    杜荷恍然一笑,也知自己受到了王玄策名氣的影響,確實說了胡話,不過對於這位牛人還是相當看中的。

    翌日在朝堂上,李世民冊封為趙回雲騎尉,並且命令李義、王玄策為大唐外交正副使,由海路造訪諸國。

    杜荷也見到了王玄策這位牛人,他有些其貌不揚,五官並不出眾,一眼望去就如大街上的路人甲,實難想像如此平凡的一人有如此的本事。正映照了一句話「人不可貌相!」

    對於趙回的這次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杜荷還是加以了干涉,因為這第一次行動成功與否關係實在巨大,他不想落人口舌,更不想因為第一次的失敗而打消大唐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念頭。

    趙回腦中的航海路線是橫跨了整個太平洋,距離太遠,並不符合當前大唐的需求。

    故而並非是杜荷腦中的最佳航線,記得世界地圖的形態,深知開拓海上絲綢之路關鍵的地方在於西南,而不是東面太平洋。

    只要大唐的遠航軍能夠找到馬六甲海峽,通過馬六甲海峽,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個全新的天地,羅馬、大食、天竺還有埃及等文明古國都在那一塊,只要打通這一條航線,跟這些古國建立海上的商業航線,也就意味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成功。因為歷史上第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大食到揚州的,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整整影響了上千年的歷史。

    他將腦中隱隱約約記得的地圖畫給趙回,雖然有很多地方都畫的不清楚,但大體方位是不會錯的,只要趙回能夠根據大致的方向航行,變通一下,便不至於走錯航線。

    趙回對於杜荷也很是信服,他深知在海上一張地圖的珍貴,隆重的雙手接過,然後告辭離去。

    看著趙回遠去的身影,杜荷有一種預感,他這一走,將會開啟大唐航海事業的新紀元。

    隨著婚期將近,杜荷也終於從忙碌的公事中得到了喘息之機,開始籌備與武媚娘的婚禮。

    就在婚期即將到來的時候,久違的二武再次出現在了長安城,兩人已經不在是乞丐模樣,衣著整齊,光鮮華麗,頗有偏偏風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