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盜帥

第八部 開發江南 第二章 杜荷改變大唐的決策(中) 文 / 盜帥二代

    第二章杜荷改變大唐的決策(中)

    一個國家少不了外交,在政治場上也少不了盟友。

    這是古來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軍事強國,更是需要強硬的外交。

    因為強國至強,是非常容易陷入眾矢之的的局面的。

    比方說德國,希特勒執掌的德國無比的強大,在那個時代,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抵擋其鋒芒。但是希特勒卻失敗了,而且敗得極慘。他是失敗最大的關鍵在於多線作戰,得罪的人太多。

    一個國家在沒有什麼盟友的情況之下,得罪了蘇聯、法國、美國、英國等等軍事強國,面對人海戰術即便德國有藐視全世界的力量,也只有失敗一途。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帝王做的就相當的出色。

    在春秋戰國時期,外交謀略中就有遠交近攻這一個詞彙,這樣做既可以防止鄰國時腋之變,又使敵國兩面受敵,無法與我方抗衡。范睢一計,滅六國,興秦朝,足見這一計謀的神通。

    這個道理其實誰都明白,諸多帝王也是如此做的,可並不徹底。

    主要還是在於這個時代的人眼界還不夠開闊,往往都是放在中原華夏,自己好,什麼都好,不管他人死活,只要不犯我,相互就相安無事,極少出面干涉他國政務。

    這樣其實是極不理智的,畢竟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國與國之間都會存在利益的共同點,將這利益的共同點相互捆綁在一起,也就等於將兩個國家拴在一根繩索上,共同進退,會形成全新的強大力量。

    這一點後世的美國就做的極其出色,他的盟友不但能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利益,還能幫助他限制未來勁敵的發展。

    唐朝現在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如美國一般,但在外交上卻遠遠沒有法子相提並論。唐朝的對外政策是大氣,只要你願意與我做朋友,我們就是朋友,你要與我為敵,我就滅了你,相當的霸氣。

    可這樣卻並不理智,也不高明,沒有特殊化,也就意味著所有的朋友都是泛泛之交。

    大唐強大,則蜂擁而來,一但大唐發生的巨變,真正能夠伸出援手,鼎力相助的卻沒有幾個。反而大多還會落井下石,反戈一擊。能夠共富貴,卻不能同患難。

    合理的選擇能夠在同一戰線進退的盟友,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今日的大唐放眼天下,更是需要這類的盟友。

    若在外交上大唐能夠與美國一般成功,將會更加的強大。

    從長遠來講,外交部的建立勢在必行!

    杜荷這裡更是將建造外交部放在了首位,可見重視的程度。

    「小杜大人言之有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這外交部的建立是一個全新的創舉,以謀略、外交因對國與國之間的紛爭,是大勢所趨,必然之舉,臣復議!」

    杜荷這一解釋完畢,立刻就有人站出來同意這一決定。

    最先站出來的人是魏征。

    杜荷微微一笑,並不感到意外,魏征在唐朝是力主不戰的官員,認為避戰發展才是強國的硬道理。

    這外交部的建立,預示著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糾紛會以外交為主,魏征自然是鼎力支持。

    只是他沒有瞭解杜荷的深意,外交部的建立並非為了避戰,反而是為了開戰,以遠交近攻的策略一邊與對大唐發展有利的國家交往,結盟,開拓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經濟,以壯大自身,另一邊用這些經濟發展擴充軍備,開拓疆土,並不是一味的用外交來避戰,那是極其軟弱的行為,與杜荷好戰的本性不符。

    不過魏征的同意,讓外交部的成立沒有了懸念,有唐朝影響力最大的三位宰相的支持,根本就不存在有反對的意見。

    魏征的認可對己有利,杜荷也沒有詳細說明,任由如此了。

    李世民對於杜荷心裡的小九九卻知道的一清二楚,兩人都是屬於好戰行的人物,都有開拓疆土,揚威異域的宏圖大志,平時閒聊的時候也不止一次談到開疆擴土的事情。杜荷也不止一次表示要當霍去病。說其主和,李世民第一個不信。

    「朕也覺得小杜愛卿所言極是,這組建外交部與我大唐未來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不過外交部這個名字不夠貼切,就改作縱橫司吧!」李世民是一個完美完美主義者,對於一個名號也很講究的。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策辯之士始於縱橫學說,縱橫學說而乃我華夏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司恰當得體,陛下聖明!」誰說名臣不拍馬屁,魏征這馬屁拍起來不但有文化,而且還特別的香。

    李世民得意的尾巴翹到天上去了。

    杜荷心底鬱悶,這就是差距啊,李世民只不過是起了一個名字就能夠得到『聖明』二字,想法子的自己,怎麼就沒人稱讚了?

    李世民接著道:「小杜愛卿在奏章上說開發江南的第二點在於百姓,這個朕理解。人口即是繁華的象徵,想要開發江南,擴充江南的人口至關重要,只是關於這點並不容易。」

    古人戀家,對於家鄉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

    這就跟後世的身份一樣,後世人介紹自己先介紹自己的職位,名片後綴,將自己的身份地位寫的詳詳細細,生怕別人不知道,而古人則是重點介紹家鄉,他們大多先說自己是哪裡哪裡的人,然後再來通報自己的姓名。

    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家鄉的重視。

    江南人口少,想要擴充人口唯一的方法就是遷途百姓,讓百姓背井離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處理不好,甚至有激發民變的可能。

    杜荷道:「關於這點,臣也有過考慮。覺得強行遷途不可取,但可以利誘,大致方法包含兩點:通過減免稅收,吸引商人的入住,商人一多,經濟必然上升。其次開墾良田,江南水資源極其豐富,未開荒的肥地沃土比比皆是。只要我們將肥地沃土開墾起來,廉價租於百姓,可吸引百姓入住。只要方法把握適度,不愁百姓不受吸引。畢竟對於百姓來說,好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魏征微微笑道:「小杜大人此舉不但抓住了百姓的心底,還針對我大唐少糧的處境做出了相對的考慮,值得一用。不過此舉效果有些緩慢,短期內難有很大的成效,魏某實話實說,小杜大人還望見諒。」

    杜荷報以一個微笑,並不生氣,其實有此弊端他早已知道,只是一時間想不出更加有效的辦法,遂道:「魏相說的,小子也有考慮,只是除此之外,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

    魏征道:「陛下,臣這裡有一個方法,應該可以解決此難題。」

    李世民也在考慮這人口問題,聞言精神一振忙道:「愛卿快快說來!」

    杜荷也支起了耳朵。

    魏征笑道:「昔年天下大亂,先有楊廣暴政,民不聊生,後有群雄割據,相互攻伐,百姓死傷無數。為求活命,逃生山林中躲避禍亂的比比皆是。尤其是以南方為最,如今天下大定,在山林中存活的百姓有的組成小村莊,有的在貞觀年以後,下山回到鄉里自顧生活,這類人往往官府都未記錄在案,將他們徹查出來,無形中可讓江南人口更上一籌。」

    杜荷眼中一亮,隨即大喜。

    魏征說的其實就是黑戶,古代的黑戶是很幸福的。在後世中人人出行都需要身份證,黑戶難以生存。而古代對此沒有那麼嚴格,他們可以自由買賣,而且不用繳納任何的稅收。

    隋朝就有怎麼一項記錄,在隋朝立國的時候,人口只有三百五十萬戶,短短的十數年後,人口就激長到了九百八十萬戶,幾乎翻了三倍。這不是因為隋朝的制度如何如何的高明,也不是當時的人多麼多麼的能生,而是因為南北朝的動亂,使得黑戶遍地。

    隋文帝楊堅是一個極其優秀的帝王,對於黑戶抓得相當的緊,幾乎查清了所有的黑戶,使得隋朝人口激增。

    唐朝對於黑戶卻抓得不是那麼的緊,關鍵在於徹查黑戶相當的麻煩,當初隋朝因為黑戶數量龐大,查起來對於國家的發展有奇效,而唐朝卻顯得一般了。

    不過現在正是需要人口的時候,徹底的查清黑戶,確實對於江南的開發擁有奇效。

    杜荷暗自讚歎:「魏征不愧是魏征,果然高明。」

    李世民也想起了這點,喜道「怎麼將這事給忘記了……」他望向戶部尚書,當即下令:「以江南為先,徹查我大唐所有黑戶,將山中那些依舊躲在山中,不知天下變化的百姓,遷途下山,告訴他們楊廣已除,天下太平了。」

    戶部尚書高聲領命。

    李世民眼中閃著神秘的色彩,杜荷的奏章每一點,每一條無不出人意料,讓人深思,他以決定:為了大唐的未來,奏章上的每一個要點,都要與群臣好好的商討,研究。

    這已經不是在看杜荷能否服眾了,而是在研究,拉著滿朝的文武來研究杜荷這開發江南的全新思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