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五百三十五章 遙遠的海 文 / 血蝠

    第五百三十五章遙遠的海

    伊留申科拿出自己做的記錄,上邊簡單的數字也只有他能看懂:「加速性較慢,而且轉彎時舵面反應速度相比我們目前的主力戰鬥機稍顯遲鈍,和橫滾速率一樣大約要慢上三分之一。下次還要測試02的大角度快速轉彎能力,剛才我沒敢進行快速的劇烈轉彎,動作都比較緩。」

    「大角度快速轉彎測試還不用急,伊留申科,你有些心急了。」波利卡爾波夫說,「我們都知道它早一天交付部隊的價值,不過還急不得。」

    大角度快速轉彎就要測試飛機的設計最大過載,這可是十分危險的,比測試最大航速要危險得多,一個不好甚至會導致空中解體!

    匯報進行了20分鐘,試飛員所做的記錄和觀測機上的記錄加上地面雷達數據將最快速度進行整理,給波利卡爾波夫以參考。而這會在機庫,02號飛機已經在做系統檢查,各系統的技術員和工程師一刻不停,對飛機進行全身檢查。

    所有測試口蓋板都給拆了下來,而對於最重要的發動機系統,工程師們要做大量檢查,是重中之重,確定其可靠性是否能滿足下一次試飛。

    半小時後,那個靶標給運了回來。重達65公斤的靶標從4000米高度掉下來摔得慘不忍睹,但還是能夠看出炮彈對其造成的破壞有多大——它差不多都被撕碎了!

    不管空中飛的是什麼,單個目標只要擊中,對伊—20來說一次攻擊就足夠了!

    伊留申科對那三門nr-30航炮是讚不絕口,稱讚其性能可靠威力巨大——航炮設計部門也知道它的威力,這會正為它設計新的彈藥,以滿足不同環境下的需要。

    不僅僅是伊—20,很快連雅克3、伊爾2也要裝備它。特別是強擊機單位迫切需要:對付坦克23毫米航炮威力稍顯不足,而37毫米機炮雖然威力巨大,但射速和彈藥儲備量有限。

    從口徑、射速、重量、彈藥威力等個方面綜合考慮,30毫米口徑顯然會是重型戰鬥機使用航炮的最理想口徑。加上23毫米,蘇聯空軍將來的空中航炮兩個「主力口徑」這就算差不多定型了。

    除現有彈種,彈藥設計師這會正在突擊研究供nr-30航炮使用地硬質合金彈芯穿甲彈,應該能夠擊穿所有德軍坦克的頂甲!一架伊爾2如果能裝備兩門,那「黑色死神」的殺傷力絕對會得到極大加強!

    中午。波利卡爾波夫接到了來自莫斯科航空委員會的電話。掛下電話就到機庫,找到正在一旁休息室裡的伊留申科和圖科列夫。

    「剛接到莫斯科來電,近衛殲擊一師的謝爾蓋-伊萬諾維奇-格裡采韋茨同志過幾天會來高爾基,指導試飛工作。你們有對手了。」

    謝爾蓋一到就不會閒著,不讓其擔任試飛,但絕不會只在地上做閒漢。

    「謝爾蓋同志會參與試飛?」

    「不,不會擔任試飛員,只是做評估。」

    說到那位已經擊落182敵機的超級空中王牌。伊留申科和圖科列夫眼神中甚至出現一絲狂熱——不是他們心裡素質不過硬,因為他們是試飛員。

    兩人飛行技術經驗豐富,也都參加過實戰,在空中擊落過敵機,不過還是在西班牙內戰和北方戰爭期間。一般優秀飛行員成不了試飛員。因為對於試飛員的要求多得多,優秀飛行員只是成為試飛員地一個先提條件之一。

    不過能在空中擊落敵機是每個戰鬥機飛行員的嚮往,不過兩人作為試飛員,他們不得不在後方做不那麼轟轟烈烈的貢獻。

    「要是能在謝爾蓋同志的部隊裡呆上一年。幹完了讓我去飛運輸機都值!」

    伊留申科白了眼年輕些的圖科列夫,顯然那話說的有些白癡,「工作分配。我還願意去隔壁的農場開拖拉機!」

    兩個優秀試飛員呆在基地,波利卡爾波夫瞭解他們某些方面的意見,不過國家工作分配不同,沒得選擇:既然做了試飛員,那就要將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

    「謝爾蓋同志會在我們這至少呆三個月,應該能全程參與完成初步的所有試飛工作。」這時拉維爾來匯報飛機的檢查情況:「總設計師同志。02機所有系統情況良好,能夠滿足下一步試飛要求。」

    看了看時間,「十六點各部門負責人再進行一次協調會,確定明天的試飛科目。」

    波利卡爾波夫又把剛才對試飛員說的話給拉維爾重複了一次,「莫斯科要我們在兩個月內至少完成12架能飛地原型機,你看工廠能夠完成嗎?」

    總設計師的話是對拉維爾說,不過又似乎是在問自己一樣。

    「應該沒問題,只要試飛工作順利、不需要做設計改動的話。」

    發動機生產完全能夠保證原型機製造和試飛「運轉小時數磨損」的需要。而新地發動機生產車間和技術人員、設備、原材料調集正開足馬力進行。至於飛機生產。航空委員會也調集了足夠的資金和人員、物資,一旦試飛完畢後定型。投產三個月內保守估計就能達到月產30架的生產速度。

    「三個月後就要抽調第一批飛行員進行新機種的適應性訓練,需要優秀飛行員,至少要有兩年以上駕駛戰鬥機的經驗,新手不行。」

    波利卡爾波夫對伊留申科點點頭,「航空委員會已經想到了,4月份就會有第一批至少20名飛行員來我們這。等謝爾蓋到了,你看看能不能從他那裡挖幾個人來,近衛一師優秀飛行員多得很。」

    伊留申科兩手一攤:「這我可做不到,想從謝爾蓋同志那挖人大概只有航空委員會有辦法,這可是你這位總設計師同志的責任。」

    伊留申科的話引來幾人的一陣輕笑:謝爾蓋「護犢子」地名聲全軍皆知,想從他挖人?!航空委員會的調令他都敢頂頂!

    就是試飛順利。要熟練掌握伊—20的飛行作戰技術,據估計就是優秀飛行員也至少要三個月時間。上頭又不可能把最好地飛行員「閒置」這麼長一段時間,派來的只會是「二流」人員。

    伊—20代表的是未來,最快也要到今年秋天才會形成最初步的戰鬥力,那還要看前線有沒有能夠讓它起飛的機場。優秀飛行員比金子還寶貴,航空委員會不會調上百八十個最優秀地王牌來高爾基當學員,對於這點波利卡爾波夫也沒有辦法。

    慢慢練吧,那些「二流」地飛行員也應該能夠勝任駕駛新動力飛機的使命。總比剛從航空學院出來地菜鳥強,怎麼說航空委員會派來的也會是參加過實戰的老手。

    沒有教練機,一上機就是實際駕駛,最多也就是在地面上先進幾次座艙熟悉環境和各種儀表、機件,聽聽試飛員的經驗,不是老鳥想都別想能順利駕駛!

    1941年2月1日,莫斯科中央機場。

    萬里晴空,機場四周佈置的85毫米高射炮陣地上炮管朝天。跑道一側一群軍官正在寒風中列隊等待。

    「來了。」

    不知道是誰說了一句,所有人都看向西南方的天空:一隊飛機出現在視野中,8架戰鬥機保護著2兩架運輸機。

    運輸機率先降落,而護航的8架戰鬥機還要在天上盤旋一圈。

    第一架運輸機艙門打開,一名士兵在裡面推出舷梯掛上。林俊第三個走出機艙。身後是同機返回莫斯科的謝爾蓋。

    簡單地寒暄,登上早已等待的車隊,直駛克里姆林宮。時間緊迫,林俊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戰爭時期。辦事就要緊湊、雷厲風行!

    在克里姆林宮大禮堂,隆重的受勳儀式已經準備完畢。林俊和謝爾蓋在大禮堂外邊等了兩分鐘,把高筒帽換成了大蓋帽,還脫掉了自己的軍大衣,頓時一片「金光閃耀」!

    兩人地制服上掛滿各種勳章獎章,過會將是最隆重的場合,林俊和部下做了充分準備:今天,兩人將各自被授予第三次「蘇聯英雄」稱號!

    原本謝爾蓋不是同機回來的。他還要過兩天,不過林俊並不介意自己的老部下與自己一同獲得那項榮譽。向斯大林匯報後,中央同意了副統帥地提議,為兩人的受勳儀式向一同進行,就連波克雷什金和闊日杜布也連帶著沾光:這會他們兩個正並排走在副統帥和自己師長身後,胸口的勳章獎章熠熠生輝!

    大禮堂的大門一打開,頓時閃光燈此起彼伏,至少有十架以上照相機和攝影機的鏡頭對著進來的四人。全場聚集的上千人同時爆發出最熱烈的掌聲!

    林俊喜歡這種感覺。喜歡這種萬眾矚目地感覺,就像那句老話——權利總是讓人沉醉!蘇聯式的表彰大會他更喜歡。常常不是「人先坐好再開會」,主角常在最後一刻出場:大門在自己眼前打開,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到那個被閃光燈包圍的大門,那種美妙的感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言明。

    挺直了腰桿,四人以林俊為首走過中央過道,兩側的人群爆發出來的掌聲就沒有停過!副統帥指揮偉大而英勇地紅軍在明斯克城下圍殲了法西斯重兵集團,而另三名超級王牌戰鬥機飛行員同樣是蘇維埃地驕傲,所有人都是由衷的在鼓掌,絕不是「例行公事式」地敷衍。

    兩側的人群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很多人連手掌拍得通紅都不自覺。

    在主席台上,斯大林、加裡寧、伏羅希洛夫等人都起立鼓掌,斯大林露出極少有的微笑看著昂首挺胸進來的副手。

    自己這個副手就像個救火隊員一樣奔波,就沒閒的時候。在明斯克最危急的時候,他的指揮部距離火線只有一公里!炮彈就像下雨一樣往腦袋上砸,但他卻沒有後撤一步!

    如果不是崗位需要,斯大林都知道安德烈一定會駕駛戰鬥機升空。同法西斯匪徒在天上大戰三百回合!

    圍殲了那個德國矮子的重兵集團,扭轉了戰爭局勢,給其第三次「蘇聯英雄」稱號名至言歸!

    經過第二排座椅時,林俊看到左邊地武金斯卡婭正在對自己微笑,腳步緩了一緩,點頭對妻子微笑了一下。

    相對而視的一刻,一切都在微妙的情感中。

    第一排上有三個座位空著,主席台上斯大林身邊的座位也空著:在大禮堂外等候時。工作人員已經向四人詳細說明了受勳儀式的步驟。

    在林俊進來前,加裡寧已經發表講話,現在他們只要直接上台就成。

    斯大林向林俊表示了祝賀,並宣讀了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決定,將裝有「金星獎章」、「列寧勳章」的盒子與證書一同交給自己的副手。緊接著另三人依次接受授勳,每一次接受受勳地人說出那句響亮的「為蘇聯服務」時,全場都會再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返回各人的座位,又是一通演講。不過林俊的演講很簡單,就像他本人的習慣一樣:在統帥部成員們看來,自己的副統帥從不喜歡過多的形式,講究實際。這也影響著他地部下,包括代表飛行員發言的謝爾蓋。演講稿不到500個字!

    當儀式結束,少不了的還有例行公事式的宴會。斯大林不想虧待了自己的副手,才會安排地如此緊湊,這宴會的規模也夠大、夠隆重。其實林俊很累了。因為離開明斯克前自己是在滿負荷的工作,接下去很長一段時間自己都不會再前往白俄羅斯前線,要將工作做詳細佈置交接。

    不過最後的交接還是在莫斯科,亞歷山大-伊裡奇-葉戈羅夫元帥今天也在宴會上,過會還要同林俊進行一次會面,雙方具體銜接一下明斯克地工作。

    照理這樣的銜接該在明斯克進行,但既然統帥部這麼決定,兩個元帥也沒意見。

    對葉戈羅夫而言。在莫斯科進行形式上的交接,同在明斯克沒多大分別:身在總參謀部的他對目前白俄羅斯情況瞭如指掌,只要人一到明斯克就能立刻投入工作。

    做為35年元帥,葉戈羅夫的資格和能力在紅軍中出類拔萃!

    蘇聯元帥亞歷山大-伊裡奇-葉戈羅夫,1883年10月生於布祖盧克市(奧倫堡州),191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和紅軍。1901年志願入伍,1905年畢業於喀山步兵士官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任連長、營長、團長。1917年晉陞為上校。

    葉戈羅夫曾加入「左派」社會革命黨。1918年夏登報聲明脫離該黨。十月革命勝利後,轉向革命方面。任舊軍隊復員委員會委員,參加制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1918年1月起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部任職,負責檢查蘇軍部隊的組織和訓練情況。

    1918年5月被任命為蘇軍選拔舊軍官最高鑒定委員會主席、全俄總司令部政治委員。他力主建立一支具有嚴格紀律地正規軍,當時在呈列寧的報告中,就陳述了關於設立共和國武裝力量總司令職務和建立直屬於總司令的聯合司令部的必要性。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一支國內戰爭中驍勇善戰的正規紅軍!

    葉戈羅夫的統帥天才在國內戰爭前線得到了發揮,是一名作戰經驗極其豐富餓指揮員:1918年8月率領部隊在巴拉紹夫、卡梅申地段同克拉斯諾夫哥薩克白匪作戰,10月以原部隊為基礎組建了南方面軍第9集團軍,12月起任第10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參加了察裡津保衛戰並為擊潰哥薩克白匪做出了重大貢獻。

    1919年5月25日,鄧尼金匪幫的大部隊在普列特尼奧夫村地區強渡薩爾河,葉戈羅夫指揮騎兵第6師對敵發動衝擊,殲敵近3個步兵團,挫敗鄧尼金。

    1919年7月葉戈羅夫起任第14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在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地區挫敗了白衛軍的進攻。

    1919年10月初。當鄧尼金地進攻對莫斯科造成實際威脅時,葉戈羅夫被任命為已成為蘇維埃共和國地主要方面軍的南方面軍地司令。為了解除威脅,他選擇了翼側向心突擊這一果斷地戰役機動樣式,以達到對敵軍主力的合圍。

    1920年1月10日任西南方面軍司令,2月指揮方面軍從鄧尼金匪幫手中解放了烏克蘭,對擊退地主資產階級波蘭的進攻和粉碎弗蘭格爾軍隊起了很大作用。

    在葉戈羅夫的領導下,西南方面軍制定並實施了1920年基輔戰役方案。

    1921年1月起葉戈羅夫任基輔軍區司令,4月起任彼得格勒軍區司令。1921年9月—1922年1月同時兼任西方面軍司令。1922年2月起任紅旗高加索集團軍司令。

    1924年5月起任烏克蘭和克裡木武裝部隊司令,並參加了1924—1925年的軍事改革。

    1925—1926年任駐中國武官。1927—1931年任白俄羅斯軍區司令,1931年起任工農紅軍司令部(1935年改為總參謀部)參謀長,1937午5月起任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1938年1月起任外高加索軍區司令。

    葉戈羅夫是根據新式技術裝備整編蘇聯陸海軍的發起人之一,主張建立強大的裝甲坦克兵和國土防空系統,積極參加蘇聯軍事學術理論和武裝力量建設等重大問題的研究。

    1932年夏他向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關於軍隊技術改造後在業務技術上出現地新問題的提綱,成為後來頒布的《大縱深戰鬥組織暫行條令》的基礎。該條令於1933年2月下發部隊:現代戰鬥的主要問題,就是同時向大縱深展開戰鬥行動。

    大縱深作戰的真正元老級人物!1934年起為聯共(布)中央候補委員。

    在林俊看來,這位紅軍第一任總參謀長功勳卓著,是一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傑出統帥,英勇的革命戰士!

    葉戈羅夫為人極其正直和正派。任職期間為紅軍地改編、換裝、組建強大的裝甲部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葉戈羅夫以其出色的才能和統帥藝術,足以躋身於像伏龍芝、圖哈切夫斯基、朱可夫這樣的傑出統帥地行列。從國內戰爭時開始,他就得到斯大林的敬佩,而且和斯大林以「你」相稱。(在俄語的習慣中,「您」這個單詞除去通常所理解的尊重地含義外,還意味著距離感,在有的時候還可能含敵意,所以,親密的人之間只稱呼「你」)彼此引為知已。

    不過在「歷史上」的1939年2月23日,受斯大林委派的特工來到了葉戈羅夫元帥辦公室中,亮出了斯大林簽署的逮捕令。準備逮捕葉戈羅夫。葉戈羅夫據理力爭,特工欲強行將其逮捕,正直而無畏的葉戈羅夫元帥忍無可忍,拚死一搏,掏出列寧贈送的手槍打死了一名特工,隨即與其他特工搏鬥,不幸在槍戰中中彈身亡!

    對於葉戈羅夫,林俊是敬佩地。他「最終」的結局與選擇更是林俊前世為之歎息但又崇尚的!有這樣一名優秀的統帥前往白俄羅斯前線指揮。法西斯的元帥將軍們有的可以苦惱了!

    在宴會廳邊的沙發上,5個蘇聯元帥:林俊、伏羅希洛夫、布瓊尼、葉戈羅夫和沙波什尼科夫坐了個圈。自己加上一個「擺設」。一個先期返回的「落後分子」,兩個「紅軍大腦」,5人交談甚歡。

    看著氣氛不錯,林俊做了個小範圍內地提議,另外四位點頭同意,只不過各人內心地想法就估計有所不同了。

    「同志們,我認為作為最高統帥部統帥,斯大林同志也應該授銜。」

    對於這個問題,聞訊而來的加裡寧同志也十分贊同,六個人圍起來密謀!

    「蘇聯元帥。」林俊想來想去,看別人都沒其它意見。連個確定什麼軍銜都不發表,只能自己繼續當出頭鳥。

    有點後悔。

    自己是在剛才突然有這個想法地:在主席台上,斯大林還是往常的樸素裝扮,在一群星光耀眼的同志中間「毫不起眼」。既然記憶中1943年3月6日,斯大林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那乾脆自己來提議,再說蘇聯最高統帥擁有軍銜也是天經地義。

    但是戰爭還沒結束,這會就提議設個「蘇聯大元帥」銜顯然不合時宜。那只能蹦出個「蘇聯元帥」來——顯然其他人都希望副統帥來「確定」,那位伏羅希洛夫更是不能說:大家地位都很尷尬。

    元帥由誰來管?還是元帥嗎?

    「不能說,讓安德烈去當這個出頭鳥。」伏羅希洛夫想的很明白:這麼多年來,他都是沒有正式任命地「紅軍第一元帥「,在很多文章報紙中都有這樣的描述:在紅軍第一元帥伏羅希洛夫同志的率領下……

    要是由「第一元帥」提議授予斯大林「蘇聯元帥銜」,伏羅希洛夫認為除非是自己腦袋被驢給踢了,不然「打死也不說」!

    「今天莫洛托夫已經抵達德黑蘭,後天他和青年代表團就會出發前往巴勒斯坦地區。」

    聽到沙波什尼科夫的話。林俊問:「代表團要在德黑蘭呆幾天嗎?」

    「是的,安德烈。兩天。」

    看到一群重量級人物聚集在一起,亞歷山大也聚了過來:「中午和莫洛托夫通過電報,你的參謀在代表團裡一切正常,只不過年輕人們是沒辦法參觀德黑蘭的波斯風情了。」

    「怎麼。德黑蘭的情況有些糟?」

    「還不錯。伏羅希洛夫同志地規定,在德黑蘭我們需要保持嚴肅的軍紀。派駐城區的兩個步兵團基本都是高加索地區的少數民族戰士組成,適應那裡的民族習慣。」亞歷山大說,「英國人就已經給自己找了不少麻煩。在德黑蘭有他們的軍事觀察組。」

    在非洲和中東呆的時間夠長的老爺們在德黑蘭不知道怎麼了,老同伊朗人發生矛盾。不過這樣更讓蘇聯高興——伊朗對英國地敵意越深越好!

    「我們也派出軍事代表團到南邊參觀,同英國人在伊朗有協議,你重點提示的那幾處海港是重點。情報員們也取得不小的成果,原來的情報網已經加強,現在整個伊朗基本都在我們的監視之下,這部分都由總參情報總局在執行。」

    「如果需要,我讓下邊拿一份詳細報告給你送過去。」

    「好地。讓人明天送到我的辦公室就可以。」林俊對沙波什尼科夫說。他對伊朗的局勢是需要進行一個系統的瞭解,那裡有俄羅斯幾百年來渴求地暖水,那是遙遠的海。

    宴會剛要開始,一名總參情報總局上校走進宴會廳,在別爾津耳邊說了兩句。情報總局的負責人又向斯大林匯報,林俊和幾名蘇聯元帥一同聽取簡短報告。

    「剛得到消息,防守馬來半島的英軍已全部撤退至新加坡。」

    「英國人守不了半年,最多半個月新加坡就會陷落。」這是林俊聽到這個消息後的第一個反映:英國人說新加坡能防守半年——胡扯、吹牛!

    上個月下旬。英軍增援部隊運抵新加坡。其中包括英軍第18師和50架颶風戰鬥機。由於馬來半島大部分已失守,前者已來不及運往前線;而由於訓練和裝備問題。後者在與零戰的交鋒中又一敗塗地。

    上個月25日,英軍司令帕西瓦爾將軍已下令向新加坡作最後的撤退。就是今天,英軍炸毀了連接新加坡與柔佛州的一千餘米長地海峽堤壩,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島嶼。

    昨天,當最後一批士兵跨過海峽堤道向新加坡撤退的時候,帕西瓦爾將軍在激勵士氣的每日命令中發出這樣的號召:「我們的任務是守住這座堡壘,直到援軍到來,而援軍肯定會到來的!」

    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慘樣並沒有影響克里姆林宮宴會按時進行,只不過給與會眾人多了一個談論地小小話題而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