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五百一十九章 德國重型戰車! 文 / 血蝠

    第五百一十九章德國重型戰車!

    納粹的宣傳機器並沒有因為明斯克遭遇的慘敗而沉默哪怕那麼一刻——前線仗打輸了,宣傳戰絕不能輸!

    戈培爾將德軍在明斯克的失敗差不多描述成了斯巴達三百勇士對百萬波斯大軍式的決戰,特別是最後時刻第九集團軍報務員向柏林發送的最後一份電報:「第九集團軍無線電台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祐德意志!」深深地感動著所有德國人!

    幾個月來,明斯克會戰不僅牽動著蘇聯人民的心,在德國也是一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德意志軍隊陷入泥潭讓整個德國的人民都揪心不已,特別是那些有家人在東線的家庭!

    短時間之內,在那個遙遠的白俄羅斯德國失去了上百萬優秀青年,無論戈培爾如何宣傳、描繪如何壯烈,傷痛總會在家庭中蔓延。

    但如果認為那些失去家人的德國家庭會消沉下去就錯了——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伊薩爾河畔的蘭茨胡特,這座只有60000多人口德小城市,在戰爭初期組成的一個巴伐利亞步兵團被編在第四集團軍,整整2000多年輕人徹底失去音訊。

    小城整個是灰色籠罩,雖然外表一片潔白——市民們都知道遙遠的蘇維埃俄國比這裡積雪更厚、天氣更冷,卻不知道蘭茨胡特的小伙子們到底如何了?只是能夠想像在冰天雪地中,就是倖存的人在被俘後是怎樣的處境!

    但蘭茨胡特沒有只被傷痛和擔憂的灰色包圍,幾乎在一天之內,小城再次為德國國防軍準備了一個團的後備青年,準備隨時入伍!

    當納粹主義將戰爭帶入到兩個民族間的決戰時,德國人民毫不猶豫的站到了自己民族一邊。他們沒得選擇,也不用選擇。德意志民族地驕傲決定了他們唯一的選擇:一戰失敗後的屈辱歲月讓他們記憶猶新,而且德國人已經知道目前面臨的戰爭比20多年前更殘酷,不再會有談判,最終的結果就是其中一方徹底倒下!

    不過單靠民族意識就想贏得戰爭是不夠的,還需要手中有足夠能摧毀對手的裝備!希特勒和他的元帥將軍們對此有著清醒地認識。

    在蘇聯戰場為什麼沒能像在波蘭或法國那樣、「德國戰車」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對手?不是因為德**隊不夠勇敢,而是裝備!

    在地面上,德軍裝備同蘇聯紅軍相比沒優勢可言,有些地方甚至還處於劣勢。雖然希特勒很肯定德意志士兵比俄國人更訓練有素。但這裝備上的劣勢卻讓他惱火不已!

    這其中最讓希特勒深有感觸的是來自古德裡安的報告——他的坦克部隊常常被少於自己數量的紅軍坦克打垮!而無論在烏克蘭還是波羅的海沿岸,這樣的情況常常發生!kv和t34就已經讓德軍難以對付,不用說t34那鋪天蓋地地數量!而更讓古德裡安感歎的是:俄國人的「斯大林型」坦克幾乎無法摧毀!

    「德國必須要有能同俄國在地面上勢均力敵、甚至佔據優勢的裝甲部隊,不然我們會被俄國人蝗蟲一般的坦克淹沒!」古德裡安地最終觀點非常明確——顯然蘇聯軍工企業的工作效率已經達到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高度!

    和俄國人拼數量?這行不通!

    空中力量還能打個平手,在德軍統帥部看來,隨著新式飛機的大量裝備,在制空權上佔據優勢地局面很快就會到來!裝甲部隊面臨的問題需要放到最優先解決的高度!

    需要裝備性能凌駕於俄國坦克之上的新式坦克,因為從工業特點和資源上考慮。德國不可能像蘇聯那樣干——如果想喝和蘇聯拼裝甲部隊的裝備數量,那德國不用打就已經輸了。

    德國人不是被誇大了的「病態完美主義者」,對蘇維埃俄國的軍工思維還是有些瞭解的:蘇制武器實用、性價比高。俄國人對武器地性能要求很明確,一旦確定性能指標,就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簡單的工藝來實現它;能用數量輕易解決的問題也不刻意追求質量——只要夠用就認定死理埋頭苦幹!

    蘇聯軍工的優點德國瞭解,而德國在技術上佔有優勢。造出比蘇聯坦克更先進的裝甲戰車是有信心的——不過俄國人可以搞「大批量粗製濫造」,德國卻不能這樣幹,承受不起,單單一個原料就被卡死!

    這會在德國將領面前的「裝甲菜單」裡。三號和四號坦克面對俄國坦克已經相對落伍,雖然從全世界考慮還是非常先進地:三號坦克生產線在目前看來只有改裝生產自行突擊炮才有繼續存在地價值,而四號長身管坦克還必須生產,不然軍隊裝備將會青黃不接。

    雖然處於一定劣勢,「拼一下」的能力四號坦克還是有地。

    對希特勒來說這會不算「一窮二白」,德國坦克制造工業到目前為止已經處於世界第一流水平,技術儲備有,而且各大軍工企業很早就得到了研製裝備大威力坦克炮的重型坦克的命令。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

    古德裡安39年在布格河西岸挨的那頓炮彈讓德國人看到了同蘇維埃俄國坦克工業的部分差距,加速了德軍新式坦克的研製,先進的四號坦克成了應急裝備,而這會已經有兩種新式坦克已快到實用階段——那就是五號「豹式」中型坦克和六號「虎式」重型坦克!

    至於那些三號坦克的地盤設計、生產線也不會被浪費,基於三號坦克地盤研製,安裝了長身管75毫米反坦克炮的自行突擊炮已經下線。

    蘇聯的kv重型坦克德**工生產企業見過,前線部隊繳獲過一些,想摧毀它必須要高初速大威力坦克炮。t34就更熟悉了。跑得快裝甲厚度也不是小口徑或低初速中口徑坦克炮能有效對付的;那種前線部隊報告的「紅色猛犸」沒有繳獲一輛。據報告顯示其火炮威力巨大。而裝甲厚度至少同kv類似。

    要有效對付上述三種蘇聯坦克。希特勒手中還有點籌碼:兩種已經開始投產的大威力坦克炮——萊茵金屬生產的75毫米半自動kwk42l70火炮和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地88毫米口徑電動擊發kwk36l/56(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坦克炮!

    有炮沒車也不行,德軍目前所裝備的坦克,如pzkpfwii,iii,iv,其戰術性能都偏重於機動性,火力和防護不足。在東線戰場上與紅軍t-34中型坦克交戰時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由於在39年就得知紅軍裝備76毫米坦克炮的坦克存在,1940年,德國man,亨捨爾等公司就接受軍方發展30t級坦克的委託,以pzkpfwiv型坦克為基礎研製。

    在東線戰爭爆發後研製速度大大加快,借鑒了t-34坦克的外形製造出樣車,型號定為vk3001,其中man公司(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工廠股份公司)的樣車在1941年底改裝上長身管75mm口徑加農炮和改進了外形後被定名為vk3002型試驗車。就是以後地pzkpfwv豹式坦克。

    德**方認為它是一種比較成功的坦克,最後由man公司的設計在去年11月軍方採用,德軍要立刻把這款坦克優先投產,希特勒嚴令要在今年2月就拿出定型坦克,到四月就必須進入到大批量生產階段!

    豹式無疑是為了對抗蘇聯t-34坦克而製造出來的。這會已經造出的第一批30輛最初試驗型豹式坦克借鑒了蘇聯坦克設計上的思路,同去年上半年之前的設計相比,其最主要改進是採用了傾斜式裝甲,增加來襲炮彈產生跳彈的可能。而且也增加了裝甲水平方向地厚度,使得不易被射穿。

    此外為了應對東線相對糟糕的道路條件和泥濘,採用較寬的履帶以及較大的負重輪改善在鬆軟地面上的機動性。

    不過針對繳獲地貨真價實的t34做改進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全車重量就比原來的「30噸坦克」超出不少——豹式坦克地重量由預計的35噸增加至43噸。為此豹式安裝了一台700匹馬力的邁巴赫hl230p30v-12汽油發動機,,最大公路速度能達到46公里/小時。

    坦克懸掛系統由前方的驅動齒輪、後方的誘導輪和八個塗上橡膠的鋼輪所組成,在每個減震臂中添上兩支扭力桿,越野性能良好但造價昂貴且費時。

    在參照了t34的設計後,豹式坦克採用傾斜裝甲鋼板。最初設計中豹式坦克裝甲最厚處只有60毫米,這會已經加厚至80毫米。

    豹式坦克的主炮為萊茵金屬生產地75毫米半自動kwk42l70火炮,攜帶79發炮彈。主炮可以使用了三種不同的彈藥:apcbc-he、he和apcr。半自動kwk42l7075毫米口徑火炮在當時並不算是大口徑的火炮,但是它是現在德國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之一!

    炮彈具有極高初速,一般作戰距離上的貫穿能力甚至比88毫米kwk36l56火炮還要高!輔助武器為兩挺mg34機槍,分別安裝於炮塔上及車身斜面上,用於清除步兵威脅及防空。乘員五名:駕駛員、通訊員、炮手、裝填手及車長。

    豹式坦克全長6.87米(炮向前8.66米),寬3.42米。高2.99米。戰鬥全重達到44.8噸,公路時速45公里/小時。公路行程250公里。

    顯然,豹式坦克性能非常優秀,但德國還是將其歸入「中型坦克」的範疇——它就是針對蘇聯的t34而設計,在希特勒看來應該會成為對t34的殺手。而對於蘇聯重型坦克,德國還有6號坦克——虎式!

    虎式坦克早在1937年春季就開始研發,開發過程幾經周折,沒有一個具體地目標。顯然那時設計師事怎麼也不會想到最終出現地會是幾年後的龐然大物!

    因為5號坦克地優先發展,加上對四號坦克改進型的過於樂觀(39年的布格河炮轟事件後,德軍加班加點裝備了長身管四號坦克,在火力和機動性上是能同t34對抗,但裝甲厚度處於劣勢——因為蘇聯的保密,除了坦克炮口徑,對於t34,在戰爭爆發前德軍只能猜測其性能。戰爭爆發後又遇到了t34-85和kv。這兩種坦克都不是四號坦克能夠輕鬆對付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幾次坦克決戰中德軍裝甲部隊的慘敗!),6號坦克的研製給延緩了下來。

    在帝國師覆滅後,德**事專家深為震驚:他們發現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竟無一款坦克能與t-34匹敵!

    四號坦克也吃虧,更不用說對上那些kv!

    原本在39年底,亨捨爾和其它三家競爭對手(保時捷,man,和戴姆勒-奔馳)分別提交了一款35噸左右。配備75mm火炮的坦克設計方案。然而,在接觸了繳獲地蘇聯t-34-76型坦克後,徹底宣告了這些設計的過時。

    在今年夏天保時捷公司已經造出大約80輛新式坦克的地盤(還沒定型就造地盤,可見戰爭的急需和競爭的激烈!斐迪南的故事似乎提前上演了!),結果成了一堆雞肋——廢物利用。都被改造成了裝備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的突擊炮,這會正培訓完車組成員往東線運,沒趕上明斯克大戰。

    原有設計已經不適用,定制標準立刻提高:包括車重增加到45噸。並配備新式88mm坦克炮,新坦克的原型車必須在1942新年到來前亮相。

    由於研發時間有限,原先較輕地底盤設計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因而該車可靠程度、穩定性相對降低了。

    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絲毫沒有借鑒t-34坦克的設計經驗:沒有考慮斜坡式裝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優勢,而採用厚重、製造質量優良地直面裝甲。

    但一種高技術新式坦克不是一兩個月就能定型的,一直到今年1月5日。幾家公司才搞出樣品,最終的結果是採取了折衷方案:亨捨爾的基本架構被採用,換裝保時捷地炮塔。

    希特勒對新戰車非常滿意,下令立刻投入生產——但想進入量產至少還要等三個月,至少會在5號坦克之後。

    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完全不同於德國早年生產的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

    虎式坦克的設計著重火力和裝甲而犧牲了部分機動性,儘管大體上地設計和外型類似四號坦克。但虎式坦克的重量足足是四號坦克的兩倍。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龐大的燃料和彈藥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吊繫統。

    虎式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0毫米厚。炮塔正前方裝甲厚達110毫米!相較於四號坦克車身前方80毫米、炮塔正前方50毫米,虎式坦克地兩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地裝甲!

    如此厚度的裝甲已經能夠抵擋在大多數接戰距離飛來地威脅,尤其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彈!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幾乎相等,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式坦克的炮塔看似幾乎是不可能!

    不過車頂的裝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不然老虎都跑步起來。

    坦克動力採用邁巴赫hl230p4523公升700匹馬力發動機,懸吊繫統使用了十六組扭力桿,履帶725毫米寬。

    虎式坦克採用了威力強大的最新式88毫米口徑電動擊發kwk36l/56坦克炮,,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殺傷效率非常高。

    相對於威力強大的坦克炮,虎式還配置了極為精確的蔡司tfz9b瞄準器,準確度驚人!該炮可裝載三種型號彈藥:pzgr.39彈道穿甲爆破彈、pzgr.40亞口徑鎢芯穿甲彈和hi.gr.39型高爆彈(heat),可以確保在較遠遠距離上先敵開火擊毀對手。

    就如同遠在千里之外的林俊的想法一樣,這會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將領們已經在考慮42年夏季攻勢,而斯托爾布奇突出部是德軍必須消除的一塊心頭之患!

    「在五月中旬之前,必須要有至少兩個主力換裝5號和6號坦克的裝甲師運抵白俄羅斯!」

    希特勒的嚴令德軍和坦克制造廠能完成嗎?難說,但可以確定的是,那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上勢必再次爆發一場大戰,而且會是載入史冊的坦克大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