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大計劃 文 / 血蝠

    第四百七十三章龐大計劃

    「僕從國」一詞源自拉丁文satelles——保鏢、同路人、僕人:形式上獨立,實際上尤其在對外政策方面卻服從較強國家的小國。」

    「中立」源自拉丁文neuter——不屬於任何一方:國際法規中規定的戰時不參加戰爭,平時拒絕參加軍事集團的政策。中立國擁有領土(包括內水和領水)、公民(不參加交戰雙方軍事行動)和財物(不列入戰時違禁品)的不可侵犯權。——(似乎沒有『領空」一條,因為這是1907年海牙第五公約(《陸戰時中立國及其人民的權利和義務公約》和第十三公約(《海戰時中立國權利和義務公約》的產物,那會還沒空戰概念呢,不過「領空」後來大家似乎都不約而同的認同了,「百度」裡找不全的。)

    中立國的義務一般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中立國不得對交戰國提供與進行戰爭有關的直接或間接援助,為此而付的種種義務稱為迴避義務;

    第二,中立國必須防止交戰國為進行戰爭而利用其領土,這類義務稱防止義務(也有把迴避義務和防止義務合稱為公平義務的);

    第三,中立國在本國國民做出對某一交戰國進行有利的行為而遭受損害時,必須在一定範圍內予以默許(受損害的內容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論哪一種,中立國均不能行使外交保護權),這類義務稱為默許義務。

    戰爭時,每個希望保持中立的國家應正式發表中立宣言,在交戰過程中,中立國可以撤消、改變或修正其中立地位。交戰各國不得使用中立國領土為其活動基地,不得在中立國領土上進行戰鬥。

    早在明斯克戰役爆發不久。林俊就在準備一個龐大的計劃,不然他也不會在波克雷什金那說回西班牙的事。

    這個計劃不僅僅涵蓋了蘇聯將來對法西斯的作戰戰略,還有歐洲戰略,乃至全球戰略!

    為了制定這個龐大計劃,林俊甚至讓參謀人員把明斯克圖書館裡收藏在地下室的《海牙公約》等一堆公約文書都搬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既然「紅色旋風」自己只是個名義上地總指揮和實際的協調員,他得把盡可能多寶貴的時間用到極致——這個計劃對蘇維埃的未來和世界『共產』主義事業都非常重要,因為他比很多人都「看得遠」!

    統帥的時間永遠是不夠用的!

    「藍色師」的覆滅,讓林俊下定決心將戰役實際指揮權交由朱可夫。他只做名義上的肯定。而朱可夫也知道副統帥在著手制定一個龐大地計劃,大將同志早就不再將眼光只放在西方面軍,助其掌控全局。

    「紅色旋風」林俊不想再管了,下面的戰鬥三個方面軍取得勝利只是時間問題,而他的計劃是重要無比,一著不慎可能會使蘇聯、乃至整個『共產』主義國際鬥爭帶來永久性的隱患——這樣的隱患歷史上事實存在,林俊要做的是盡量消除它。

    計劃的第一部分是對德戰略,這是最簡單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第三種結果!

    第二部分是對法西斯地僕從國戰略,這要複雜得多。

    整個二戰期間,許多德國周邊的國家為了避免戰爭而向希特勒屈服,成了第三帝國的幫兇,希特勒的走狗!

    其中。它們除了在戰爭中為德國提供能源、物資,而且還組建了龐大的志願部隊跟隨納粹軍隊南征北戰。

    這些第三帝國地僕從國名義上是德國的軸心聯盟,實質上則是納粹德國的附庸保護國。這會在侵略蘇聯的軍隊不僅僅是德**隊,還有它地僕從軍。加上那個被消滅的「中立國」西班牙的志願部隊。

    對於德國僕從國的定義有多種,國家的數量定義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是: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芬蘭、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也有把日本也加進去的。

    不過對於這些僕從國為何跟著德國入侵蘇聯,對此林俊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情況複雜:

    芬蘭當然是由於蘇芬戰爭和芬蘭歷史上和俄國地恩怨,再加上芬蘭國內對紅色革命的恐懼。以及芬軍統帥曼納海姆的深厚德國背景。

    巴爾幹國家,主要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它們又有自己的原因。

    這些國家早在十九世紀就有很深的德國背景,德國在巴爾幹國家中的影響也非常大,特別是一戰後德國通過援助和經濟引入手段,在大多數巴爾幹國家中有傳統影響。而以前由於俄羅斯-蘇聯一貫的對土地的渴望和一貫插手巴爾幹事務地做法,使巴爾幹諸國對俄羅斯-蘇聯具有很強地恐懼意識。

    保加利亞等巴爾幹國家在被土耳其統治期間,曾經把東正教世界最大的也是正統地力量——俄國視為「斯拉夫民族的救世主」、「所有受壓迫斯拉夫人民的保衛者」。但個別為躲避土耳其而逃亡到俄國去的愛國人士卻在俄國看到了沙皇**制度的殘暴和俄國對吞併他國有著的極度渴望。即使到了蘇聯時代,這種傳統仍舊未能改變。波羅的海國家的命運使巴爾幹諸國保持了對蘇聯的足夠警惕和距離,而和德國拉近了關係。

    雖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原來的俄國一樣也是**君主國家,但他們的統治只是在「斯拉夫人自決」的前提下,並不是沙皇俄國那種「泛斯拉夫主義」。

    匈牙利成為德國僕從是因為奧匈帝國的傳統,作為一個習慣的日耳曼-斯拉夫民族的雙體制國家,匈牙利採取的是親德主張,其統治者霍爾蒂本人就是奧匈帝國皇帝的近衛武官。因此在德國合併奧地利後,匈牙利加入德國戰車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斯洛伐克是弱國,在捷克被強行併入德國後,選擇站到德國一方是迫不得已但也是唯一地辦法。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出於對俄國和土耳其的傳統敵視。只能加入「德國戰車」。但與羅馬尼亞的情況又有一定得不同之處:保加利亞是考慮再三後再加入的,這與他們歷史上是巴爾幹政治鬥爭的最大失敗者有關。

    但在保加利亞猶豫的時候,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合併入蘇聯,對林俊而言這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保加利亞是被蘇聯自己「嚇」進「德國戰車」地!

    有一個「僕從國」沒有出現,主要是因為突發情況——希特勒和該國統治者意料之外的政變導致南斯拉夫沒有加入,甚至後來成為入侵對象。其實南斯拉夫早就想加入軸心國,理由同所有巴爾幹國家一樣。

    而它政變前不加入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與意大利的傳統仇恨:意大利對亞得裡亞海沿岸的土地一直不懷好意。因此南斯拉夫沒有加入。

    情況真的是複雜無比,讓林俊都腦幹發疼,不過他手頭上幸好還有一個在捍衛馬克思主義,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促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等方面貢獻巨大、但也錯誤不少的『共產』國際和莫斯科「柳克斯「賓館(流寓蘇聯的其他各國『共產』黨總部所在地)。

    沙皇俄國式地繼續大規模土地吞併顯然不能再繼續實行,希特勒就不明白在20世紀,「羅馬式的千年帝國」已經不可能繼續存在。但建立緊密而強有力的同盟是可行的。

    這就是林俊的「全球戰略」——通過戰爭地推進和支持各國的國際工人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建立一個將來能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同盟相對抗的強大社會主義同盟!牢牢把戰略對抗地主動權抓在自己手裡!

    要避免『共產』國際曾經出現的那些工作失誤,大國沙文主義錯誤的干擾要降到最低,各黨的獨立自主和各黨之間的平等關係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這樣『共產』主義同盟體系才能長久而牢固。

    林俊知道歷史上那些法西斯的僕從國地理位置靠近蘇聯一側的。戰後都基本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在紅軍強大地軍力和各國『共產』黨的鬥爭下,這很容易實現。

    但更西側呢?需要時間、戰略、速度和把握時機!

    在歐洲,林俊要把社會主義制度一直推行到英吉利海峽、大西洋沿岸!那個英國不在考慮之列。它太頑固了,除非用原子彈把它徹底轟成人類禁區或佔領它、徹底採取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政策,這顯然行不通!

    林俊從偉人對香港、澳門(不是「一國兩制」哦)和金門的策略裡學習到很多東西,要是都把對方打到大西洋對岸去了,看不見、喊不著,沒法接觸那還做什麼文章?!

    對於那些歐洲大陸上的「中立國」,林俊沒打算「放過一個」,包括那個名聲似乎不錯的瑞士。因為它看著「中立」,其實也是貨真價實的納粹幫兇!

    「德國戰車」不是德國人自己就開得動的,如果德國人自己就是裝甲和大炮機槍,那那些「中立國」就是保證這輛戰車開得動、打得響地彈藥和油料。

    戰爭說白了打得就是戰爭潛力和戰略資源,德國很多資源匱乏,德國人心裡也清楚自己地資源危機,所以在戰爭爆發前就建立了完善的各種戰略資源儲備,這解決了一部分地問題:比如1939年德國僅一筆業務就由法本公司從美國進口了2000萬美元的航空汽油。這種交易一直持續到美國完全參戰。

    歷史上至少到43年德國還沒有出現什麼嚴重的資源危機。42年之前,德國有足夠的鋼鐵、煤炭等主要資源、由於德國本身的戰略儲備和從歐洲其它國家的掠奪。此種資源危機還不是非常的明顯。

    至於43年年末德國的迴光返照可以說和意大利這個廢物有很大地關係:意大利也建立了相應於本國實力的戰略資源儲備,可是意大利投降使得其在戰爭中的儲備落入了德國人手中,這些暫時彌補了德國本身資源的嚴重消耗。

    第三帝國還有另外一個最為重要的資源來路就是當時歐洲的五大「中立國」了(土爾其,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實際上在戰爭沒有真正明朗化之前,這五個國家都在大量的向德國提供其所需要的戰略資源。

    瑞典地優質鐵礦砂(可以生產出高級合金鋼,對德國的國防生產尤其重要,希特勒甚至為此推遲了對西歐的入侵,首先佔領了丹麥和挪威以確保鐵礦砂的運輸安全。比如瑞典軸承公司(s&kbearings)是與納粹勾結最密切的瑞典公司之一。向德國出口了大量滾珠軸承。由於美國同樣依靠s&k公司的軸承,這就又給美國出了個難題:如果對s&k公司及瑞典施加制裁,極可能引起s&k的報復,限制對美國軸承的出口,並中斷軍需品生產。美國最後只得選擇是讓s&k公司繼續正常運營,這樣無論誰贏得這場戰爭,通過向雙方提供軸承,瑞典人都是最後地贏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提供的鎢礦砂(這點。他們也是兩頭做生意,甚至還制約了英美的軍工製造業,因為它們也沒有足夠的鎢,德國的機械工業使用高強度碳化鎢車刀和鑽頭,而美國只能使用次等地鉬合金!葡萄牙人還通過類似的貿易一舉扭轉貿易逆差!)、土耳其的鉻礦石(也是兩頭做生意。美國人甚至還得賄賂土耳其。)。

    最後一個說說瑞士,為什麼能「中立」,而不被希特勒吞併呢?它的「你敢來我就每個士兵開三槍,一切ok」地豪言壯語那是可笑的表象。作為一個洗錢機器在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獲得的平衡得以生存下去是皮層!

    深層次的原因有很多,而違反「中立」的地方更多:

    1、在經濟上向法西斯國家輸血,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還向德國提供高射炮。

    2、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地聖哥大隧道(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向德國和意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也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

    4、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這點就不用多說了,猶太人的「死戶頭」現在還是瑞士人口袋裡的巨款。),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

    瑞士還是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的主要地點,瑞士銀行則根本不問黃金的來路,一味從中賺取巨額差價。

    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地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銀行進行,在瑞士銀行地「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地重要物資。

    對於此,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曾經非常乾脆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

    這一切還只是那些「中立國」違反「中立」的一部分行為。而蘇聯就根本沒從那些國家身上獲得什麼戰略利益。除了提供了些情報人員能夠活動的空間——林俊可以將其歸納為戰時同蘇聯的敵對國家、納粹的幫兇!

    1907年海牙第五公約規定了陸戰中的中立規則:中立國的領土、水域和空域不能做為戰區,交戰國的軍隊不能通過這些地區。中立國無權向交戰各方提供武器、彈藥和其他軍事物資……對於林俊的計劃來說。這就足夠了!

    既然成為了納粹不折不扣的幫兇,不管是什麼原因,就要有將來承受蘇維埃怒火的意識!

    世界社會歷來是以拳頭說話,戰爭只需要一個合理的「借口」,文雅一點的表述就是「理由」:那些國家都成了納粹的後勤基地、運輸通道,理由足夠了!

    不過林俊也沒頭腦發熱的要在所有歐洲國家實行蘇聯模式地社會主義制度,那不大可能。而是「因地制宜」、根據各國特色來具體實施,「拉攏」、「改造」等等方法區別對待。當然,對於那些芝麻綠豆大小的國家,比如什麼列支敦士登和摩納哥,就沒存在的意義了,那些所謂的國家根本就是人類社會的毒瘤!

    什麼是林俊實行這一計劃的後盾呢?上千萬官兵的強大紅軍和他身後強大的蘇聯!當一個人地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支持時,就有可能實現那樣的龐大計劃而無所顧忌!

    接下來是對於亞非拉的政策,林俊是要在將來廣泛的支持其民族解放運動。將其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對抗帝國主義國家集團;而對魂牽夢繞的中國,林俊更會將其支持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當一個強大的中國和蘇聯在地球上背靠背團結在一起,這個世界上就再沒有一股勢力能夠實質性地威脅到『共產』主義事業了!

    現在西班牙師的覆滅,對於那些法西斯僕從國都會是一個警告,林俊希望因此而能減輕紅軍的正面壓力,不過這會不會變成現實還需要走著瞧。

    目前單靠蘇聯徹底打敗第三帝國還極端艱苦,而更難的是林俊的全盤計劃地實現。歷史的原因和世界局勢的微妙變化甚至是逼迫。讓蘇聯在前期做的一些事並不得人心,更不用說帝國主義國家和二戰將來可能出現地進程對其計劃的干擾、甚至是決定性的干擾!

    為此,林俊甚至和斯大林等統帥部成員在前段時間做出過一個有違作戰規則、危險的決定——在日本對美國實施武力之前,「紅色旋風」就不能結束!

    「相持」!「相持」!還是「相持」!要讓日本人堅定的認為蘇德間的戰爭德國還很有可能獲勝,進而堅決的去襲擊珍珠港!

    佐爾格等無數情報工作者是這項冒險計劃的後盾。而林俊地分析是斯大林下定決心的最終籌碼,而且時間上也容許——所有情報顯示日本人在12月中旬前必定會進攻夏威夷,而那時「紅色旋風」就是卯足了勁也才可能圓滿的落幕。

    只要「多困一困、等一等」,讓「鋼鐵口袋」更牢固些。時間上就不會出現倒置。

    英美的態度和將來可能出現的政策最能影響林俊的計劃,因為歷史和林俊的記憶中已經讓其很清晰的瞭解了一切:

    30年代中期蘇聯在外交上倡導集體安全政策,試圖與英法共同遏制德國地對外擴張,但屢遭挫折。39年蘇英法三國莫斯科談判地失敗迫使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是「綏靖政策」的後果,蘇聯只是被迫地選擇。

    二戰期間,蘇聯極力維護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忠實履行自己的義務。在美英等國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的情況下承擔抗擊德軍的重任,並在構建戰後世界格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幾年前歐洲局勢開始急劇動盪,無論是在德國吞併奧地利還是蘇台德危機爆發期間,蘇聯均一如既往、堅持集體安全的原則,呼籲歐洲各國團結起來,共同制止法西斯的侵略,但均遭英法的拒絕。

    「綏靖政策」害死人!

    蘇聯是在莫斯科三國談判進入死胡同時,才被迫採取同德國簽約。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要麼和英法結盟。要麼和德國妥協,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

    當和英法達成協議遙遙無期。而德國卻朝前跨出一步時,蘇聯自然無法加以拒絕,否則便有提早爆發蘇德衝突的危險,甚至可能形成英法德攜手反對蘇聯的大聯盟!

    所以,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本身是無可非議的,甚至當時英國工黨領袖艾德禮都說:「英法外交家們對待蘇聯政府是那樣的隨便,以致於假若是這樣對待我們工黨,我們也會像斯大林那樣簽訂1939年8月23日的條約」。

    39年的莫斯科三國談判是歐洲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最後一個機會,但主要由於英法,尤其是英國的舉棋不定,致使集體安全最終成為泡影,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

    這會蘇英兩國已經簽訂對德作戰採取聯合行動地協定。美國的租借法擴及蘇聯,林俊等的就是「珍珠港」後美國參戰,這會促使美英蘇三國進一步聯合起來。

    但是,林俊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未來: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莊嚴宣告將全力以赴,共同與德意日法西斯及其僕從國作戰,直至最後的勝利。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蘇聯一開始便對這一同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支持,儘管社會制度不同,存在著巨大的意識形態地差異。

    美英蘇三大國如何協同作戰,盡快擊潰德國法西斯是擺在反西斯同盟面前的首要任務,而不用說蘇德戰場是歐洲的主要戰場,蘇聯軍民承擔著抗擊德軍的重任。

    斯大林和林俊在幾個月前就要求開闢第二戰場,地點在法國的北部,莫洛托夫也即將出訪倫敦。而歷史是:42年春,莫洛托夫訪問華盛頓和倫敦,和美英政府達成在該年開闢第二戰場的具體協議。

    但是!不久之後美英在丘吉爾的堅持下未與蘇聯磋商,便將登陸地點改在北非!而在北非戰役結束前後,丘吉爾又突然倡導地中海戰略。認為「既然能夠朝地中海這個鱷魚下腹部進攻,為什麼要在布勒斯特把腦袋往鱷魚嘴裡送呢?」明確反對在法國的北部登陸。

    等著蘇聯和德國死拼,打個兩敗俱傷,「綏靖政策」升級版!

    林俊不用說對那個死胖子是恨得咬牙切齒。希特勒是鐵桿、丘吉爾估計都能用「金剛石般頑固地反『共產』主義者」來形容!

    派特工幹掉丘吉爾,如果能幹的乾淨利索不留後患,讓希特勒背黑鍋,林俊絕對會第一個舉手贊成!斯大林估計是第二個舉手的。

    林俊很明白如果說在41年和42年盟軍進軍歐陸確有困難的話,那麼到43年美英和德國力量之間的對比已發生了根本性地變化,盟軍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對歐陸的任何一個地區發動攻擊.

    43年夏美國已擁有多達700萬人的一支龐大武裝部隊,北非戰役結束後,美英在地中海地區集結了150萬人地軍隊和大批飛機及戰艦。以致英**備大臣李特爾頓在43年5月聲稱:盟軍「已有攻擊的一切手段和可靠的基地,可進行大規模的戰役」。

    而德軍那時雖有900餘萬人,但部署在西歐的僅佔其總兵力的百分之十五,而且大多是從東線調來的疲憊不堪、傷亡慘重的部隊,實際上都是些空架子。

    儘管如此,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一事仍向後拖延,丘吉爾在此時又推出「巴爾幹方案」,鼓吹盟軍發兵巴爾幹。其目地顯然不在於如何盡快擊潰德軍。而在於切斷蘇聯軍隊進入東南歐的道路!從而確保戰後英國在那裡的利益!

    丘吉爾,會是排在希特勒之後的大麻煩!

    一直到43年夏天。紅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蘇德戰場形勢進一步明朗,蘇軍出國作戰進入東歐和東南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有到這時,美英兩國才在43年底在德黑蘭召開的三大國首腦會議上承諾:將於44年5月登陸法國北部。

    第二戰場開闢的一再拖延,使蘇聯蒙受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儘管蘇聯就開闢第二戰場一事曾多次和美英進行嚴正地交涉,並提出尖銳地批評。但為了維護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仍不計得失浴血奮戰,消滅了百分之七十三地德國地面部隊!

    林俊和蘇聯高層更要注意的是如何防止納粹和西方世界單獨媾和,把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如果林俊的計劃實施順利,這是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歷史上戰爭後期美國戰略服務局瑞士站站長艾倫-杜勒斯就曾和德國黨衛軍將領沃爾夫秘密接觸,商討意大利境內德軍投降的條件。

    19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家索爾茲伯裡曾言:「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民族利益」——此語實乃真理也!

    等日美打起來,美國一開始十有**得「守勢、相持」那麼一兩年,而這就是林俊實施龐大計劃最寶貴的一段時間——在這點時間裡就完全打垮第三帝國那是不現實的,「德國戰車」沒那麼脆弱,但德國絕對不會比林俊記憶中的同時期好過。

    一年,或者一年半之後,蘇德戰場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那個這會還跳著嚷著支持蘇聯的丘吉爾和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會採取怎麼樣的政策?這都是未知數,林俊都需要提前考慮到,不然到時候可能會非常被動!

    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可是什麼背信棄義的事都能做得出來的!

    歷史上蘇聯用無比巨大的犧牲打垮了第三帝國,但本身也被打殘了,戰略資源、人力資源最後都到了近乎枯竭的地步,工農業體系也遭到了難以想像的嚴重破壞,這才間接地導致冷戰初期蘇聯的守勢和50年代之前的國內經濟困境。

    大半個歐洲部分是一片廢墟,勞動力的緊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但蘇聯人們還是挺過去了。現在林俊幾年後可能面對的情況是一個損失巨大、但還沒有達到「歷史水平」的蘇聯,手中的籌碼更雄厚,但對英美等國的潛在威脅也更大,這是他要注意的。

    從大的方面說將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實現自己計劃的第一步,進而佔領全歐洲構建新次序;然後第二步實現自己的全球戰略,這都需要一個準備充分的計劃用以應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一等日本人的炸彈落到珍珠港,林俊就打算回莫斯科,帶著他的全盤計劃回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