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三百六十二章 全民動員 文 / 血蝠

    第三百六十二章全民動員

    在希多連科和伊凡在芬蘭活動的第三天,他們遭遇了一隊24人的德軍小分隊,那是他們在芬蘭第一次碰到德國人。經過整整兩個小時捉迷藏式的戰鬥,希多連科兩人徹底讓這支小分隊成為了歷史,還俘獲了一名正要隨同小分隊返回指揮部的德軍參謀。

    只用了10分鐘,希多連科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也正是因為這點他決定提前結束兩人的後方遊獵返回防禦線,最快速度將情報報給上面。

    林俊很高興自己手下獲得這樣重要的情報,這是在往他臉上貼金。讓伏羅希諾夫去負責這件事非常合適,元帥同志精明著呢,不會吃虧搞出問題。

    說完這點,林俊向所有人通報了一周來後勤供應、戰爭動員和軍隊的損失情況:雖然是粗略、還缺少詳細內容的統計,紅軍的損失還是讓統帥部的人心裡都陰沉沉的。

    就一周,部隊損失人員都已經超過40萬!而物資和裝備的消耗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已經超出後勤能夠快速補充的極限!前線就是個血肉大磨盤、從古至今最大的絞肉機,雙方都在不要命似的往裡砸部隊和裝備。

    那可是幾十萬經過鍛煉的優秀部隊,不是沒經過訓練的炮灰,任誰心裡都會陰沉沉。

    現在在全蘇各地的新兵訓練營,上百萬優秀的年輕人向著軍旗宣誓:「我,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公民,在加入武裝部隊之際,莊嚴宣誓:我保證成為一名正直、勇敢、遵守紀錄和百倍警惕的軍人,嚴守軍事機密和國家機密,無條件地執行一切軍事條令和指揮員、首長的命令。

    我宣誓要認真地學習軍事,全力保護軍用物資和人民財產。誓死忠於人民,忠於蘇維埃祖國和蘇聯政府。

    我時刻準備著遵照蘇聯政府的命令保衛我的祖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並且,作為武裝力量的一個軍人,我宣誓要勇敢地、機智地、忠心耿耿地和光榮地保衛我地祖國,為取得對敵鬥爭的徹底勝利,不惜流血犧牲。

    如果我違背我的這個莊嚴誓詞,我甘願接受蘇維埃法律的嚴厲制裁以及勞動人民的痛恨和唾棄。」

    現在蘇聯面對的德軍野戰部隊軍齡最短的士兵是1940年秋應徵入伍的。1941年春天應徵入伍地新兵則作為軍隊的預備役,根本就沒開到前線,也就是說蘇聯面對的德軍基本上都見識過什麼是戰爭和死亡。如果不是這兩年來的變革,紅軍1941年3—4月應徵入伍的新兵就會馬上編入野戰軍,邊防軍中一年期士兵占戰前普通士兵總數的2/3以上,其中一年期士兵裡,1941年應徵入伍者居半數。更有甚者,很多人到戰前尚未來得及履行宣誓儀式。正因為這點,他們到敵人進攻時尚未真正武裝起來。

    但兩年來的兩次大規模擴軍,讓紅軍裡的情況好轉了很多,至少去年才徵召地一年期兵比例在一個正常值內,而且由於上層的干預。軍隊裡超期服役一到兩年的士兵比例很高,這些老兵都是軍隊的骨幹!原本在39年、40年就該退役的士兵中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留在了軍隊裡,這也導致軍隊裡軍士比例地偏高(當然相對於和平時期而言。),軍隊工資支出多了很大一部分。

    為了留住具有戰鬥力、良好軍事素質的老兵。保持軍隊基層的有效戰鬥力,林俊可不在乎讓他們從領取津貼變成拿工資,這值得——相對於裝備生產要花的錢,軍人工資、津貼對財政地壓力只是小意思(全世界都差不多,當然除了美國大兵的特殊情況。)。

    新兵需要足夠的訓練才能成為相對合格的軍人,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那還得經過戰爭的考驗,把一個光有熱血的年輕人訓練成合格士兵不是一時一會就能做到的,對此林俊要為兵員地素質而歡呼——多年以來的群眾性國防工作取得的效果是明顯的。別看「歷史上的蘇聯」在戰爭一開始完全被動,士兵素質似乎一塌糊塗,但那是當對於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比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別以為蘇聯人當時文化素質都低,十年級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這還是義務教育!),更重要的是徵召地新兵中大部分可不是什麼軍事素養都沒有地「純粹老百姓」。

    美國人大學生多,英國人、法國人「素質高」。分化程度高的兵員訓練起來又好處。至少掌握技術裝備優勢明顯,但那也是要時間和精力地——英美有時間。可憐的法國佬可沒時間,就是新兵都是博士組成也是白搭,因為面對是德軍,它不會給你時間。光有文化、沒有軍事底子的新兵什麼都不是,當國家必須要將新兵送上前線,沒得選擇時(什麼,訓練完了在上前線?大學生不能當小學生用,太可惜?大材小用?不好意思,那會國家都完蛋了,沒必要了。),子彈不會因為你的畢業證繞著彎走。

    蘇聯就做的很好,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組織對勞動人民進行普及軍事訓練,比如從1927年開始,蘇聯就有了一個全國性的「蘇聯國防及航空化學建設促進會」。

    在三十年代末,蘇聯各級政府(鄉以上政府,蘇聯也有「鄉」這個行政級別單位。)就一直在開展「勞衛制」、「伏羅希諾夫射手」和「衛生為國制」等國防證章的考核制度,有具體的標準,基本上是全民運動。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僅「蘇聯國防及航空化學建設促進會」在全國就有十五萬六千多個小組、兩萬六千六百八十個小隊和三千五百個中隊。有8000多名不脫產的青年在航空俱樂部受訓,三萬多人學會了如何駕駛滑翔機。國防委員會在去年還作出了對16至50歲的所有蘇聯公民實行義務軍事訓練的決定,而且已經實行了大半年,各國防團體已經為軍隊先期培訓了大量的滑雪兵、射手、狙擊手、摩托車手、司機和護士——今年初徵召的新兵可不是連槍都沒摸過、連基本軍事嘗試都不懂的「新兵蛋子」。

    實實在在的群眾國防工作的開展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為蘇聯提供了上千萬隨時都能徵召、已經有一定軍事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後備兵員,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是巨大的戰爭潛力。

    現在小伙子們離開了工廠,婦女同志已經成為很多廠礦企業的主力,同志們正在忘我的工作,連已經退休、年紀大了不能參加農莊勞動的同志也自發的組織起來,在為前線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老太太們把做靴子、襪子和衣服的看家本事拿了出來,而老大爺和婦女同志們們接過了小伙子們駕駛拖拉機、給農田澆水、城市衛生等一切可以代替的工作。

    城市居民、農莊社員都在踴躍向蘇維埃捐贈自己的存款和貴重物品,只要是前線需要的,同志們都拿了出來,各級政府辦事機構都有接受、統計和轉用捐贈物資、錢物的部門——現金、國家公債券、貴重物品、防寒衣物和糧食,什麼都有!

    別看捐助的東西五花八門,那能減輕軍事後勤生產的壓力——雖然現在是夏天,但蘇聯的夏天不是赤道的酷暑,再說嚴寒馬上就會捲土重來:林俊所知,就一周時間,單單在莫斯科,光皮大衣一項莫斯科人就捐助了10萬件以上!

    林俊將家裡的東西拿出來捐了——夫妻倆所有的存款,這在一般人看來就是個天文數字了,要不是有些東西拿出來沒用,他會把收藏的戰刀和畢加索的畫也捐了。他這會甚至想:我的那些收藏要是在美國多好,都能換成美元或金條,那可是能換一大堆軍事物資。

    在全民捐助的氛圍下,林俊已經沒了那份到處搜集搞收藏的雅興,「後勤大總管」當得他看送老婆的貴重珠寶還不如一箱肉罐頭或一盒子彈來的重要。

    其它所有高層幹部都和林俊一樣,沒哪個藏著掖著——斯大林同志和副統帥都把自己的老家底翻出來了,哪個再小氣那就是不折不扣犯錯誤!像伏羅希諾夫捐的可比林俊多的多,誰讓他家底子實呢?

    當然,林俊不會提議老婆把她的手錶給捐了,雖然那只倫敦買的百達翡麗都能換輛英國坦克,但也要能換才行,更不用說林俊根本就沒打算為戰爭物資付錢,再說武金斯卡婭一直就戴著那只名表,因為它就是再值錢也就是只計時的手錶,難道還要花錢再去買一個?

    林俊沒打算付錢,但付一點有時也難免——別認為一堆盧布到了國家手裡沒用、變不了物資,天文數字捐助的本國現金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轉意義重大(複雜的不說,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一點:手裡有盧布,林俊就能買東西,沒錢了,他就不會買,而這個購買力就在國家手裡,可以給前線,相同的物資就更多的用到了戰爭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