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三百章 時候快到 文 / 血蝠

    第三百章時候快到

    109團所屬部隊分散在3個機場上,林俊抵達的沃爾克維斯克是最大的一處——由於這裡距離邊境並不遠,機群在升上高空後只是在東部空域兜了一圈,半個多小時就返回機場降落。

    林俊並沒有進行劇烈動作的機動,算得上刺激的也就是幾個翻滾,這這個都已經把自己兩位王牌僚機飛行員嚇得夠嗆:這會的元帥同志已經不是在馬德里時的那個大隊長,科別茨甚至知道前段時間大隊長出差還基本是醫生同行,這次自己也是是迫不得已才同意他駕機升空。

    比計劃在沃爾克維斯克多待了一天,在謝爾蓋的盛情挽留下,林俊就在機場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乘機前往距離布列斯特要塞最近的托賓卡機場。

    林俊終於見到那個「名聲顯赫」的「蘇維埃空戰教父」、「同盟國第二王牌」、未來的空軍元帥波克雷什金。不得不承認謝爾蓋還是很有眼光的,能看出波克雷什金和科別茨之間的相同之處——都是高級指揮員的材料,不像他自己基本就是個衝鋒陷陣的角色。

    並沒有在機場過多逗留,元帥同志破例同波克雷什金一幫飛行員握手、問候了幾句後就坐上布列斯特要塞前來迎接的車隊。現在是非常時期,接受了林俊「堅守要塞」囑咐的要塞司令扎裡洛夫上校並沒有親自前來,跟隨車隊來的是名團級政治委員(這和我們的「政委」有所不同,蘇聯紅軍的政工體系自成一體,相比他們在紅軍中有更相對獨立的體系。)福明。

    這個福明去年被正式任命為要塞政司令部政治委員,這還是林俊看過布列斯特軍官名單後做的決定——福明,有能力、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歷史上布列斯特要塞中心堡壘保衛者們地最高指揮員,一直指揮部隊堅守到彈盡糧絕。重傷後被俘,由於叛徒出賣被德軍就地槍決。

    林俊需要要塞的指揮員都是那些能打到最後一刻的優秀指揮員,意志必須堅定無比,福明和扎裡洛夫一樣,很好的滿足了林俊用人的要求:他需要要塞能在德軍的攻勢下堅持兩到三個月——無論是蘇軍一方先進攻、還是德軍先進攻,布列斯特要塞一定會遭到德軍的猛烈攻擊,因為它對於德軍來說意義重大。

    佔領戰略價值重大的要塞,前一種情況能拖住一大批蘇軍。緩解其它地區地德軍壓力;後一種情況可以避免自己的部隊被拖住,消除來自側翼的威脅——無論如何,德國人都會想要拔掉要塞這顆眼中釘。

    希特勒這會迫於來自側翼希臘的威脅,制定了佔領整個巴爾幹地區的「馬麗他」計劃。在把保加利亞成功的捆綁在第三帝國的戰車上後,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希臘了。

    但讓希特勒顯然沒想到邊上比較強悍的南斯拉夫人不怎麼聽話。

    「敢於不服從第三帝國地意志?!」南斯拉夫的頑強只有激使希特勒把他們也拉進自己的陣營。3月4日到5日,希特勒秘密地把南斯拉夫攝政王保羅親王召到伯格霍夫,對他進行慣常的那一套威脅,然後是利誘。表示要把薩洛尼卡送給他。

    3月25日,南斯拉夫首相德拉吉沙-斯維特科維奇和外相亞歷山大-辛卡爾一馬科維奇到達維也納,他們兩個是在頭天晚上為了躲避敵對的示威或者甚至綁架而偷偷溜出貝爾格萊德地。他們到達維也納後,在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面前代表南斯拉夫簽字參加三國條約。

    「很好,這會有助於第三帝國對希臘的進攻!」希特勒對德拉吉沙-斯維特科維奇和亞歷山大-辛卡爾一馬科維奇的態度極為滿意。這兩個南斯拉夫領導人在離開維也納之前還收到了裡賓特洛甫的兩封信。兩封信裡肯定地表示德國「決心永遠」尊重「南斯拉夫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保證軸心國家「在這場戰爭中」不會要求讓它的軍隊在南斯拉夫有過境權。

    可惜,連希特勒自己大概也不會想到,他的這兩項保證後來都被自己違反。其速度之快,在謝特了本人的紀錄來看也是破天荒的。

    巴爾幹形式瞬息萬變:這兩個南斯拉夫大臣回到貝爾格萊德不久,他們的政府和攝政王就在3月26日夜裡被由若干高級空軍軍官領導的、並得到陸軍大多數人支持地一次群眾起義推翻了:年輕的王太子彼得抱著雨水管滑下來,逃過了攝政官員的監視,被政變方宣佈為國王。

    政變領導人杜森-西莫維奇將軍的新政權立即表示願意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希特勒就是個傻子都能明白:現在這個南斯拉夫政府不會接受第三帝國要南斯拉夫擔當的傀儡地位。

    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狂熱的慶祝活動中,一批群眾向德國公使的汽車吐唾沫,塞爾維亞人表明了他們是同情誰地。

    貝爾格萊德地政變讓希特勒勃然大怒。這大概也是他一生中最憤怒的時刻之一,能和林俊地越境偵查後效果相比:這是對他個人的侮辱!受到侮辱怎麼辦?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的強大德軍當然能為希特勒挽回顏面——用南斯拉夫的鮮血和屍體洗刷希特勒承受的恥辱。

    3月27日,第三帝國的軍事首腦們被召到柏林總理府,會議召開得極其倉促——害得勃勞希契、裡賓特洛甫和哈爾德盡然都遲到。希特勒大叫大嚷地喊著要對南斯拉夫人進行報復:「貝爾格萊德政變危及了「馬麗他」計劃,甚至更嚴重的是危及了「巴巴羅薩」計劃!我們不能等南斯拉夫新政府有可能的效忠,必須用戰爭!在軍事上把南斯拉夫毀滅,使它不再是一個國家!不要進行外交上的詢問,不要提出最後通碟!不需要!」

    「以無情的嚴厲行動粉碎南斯拉夫!」

    希特勒命令戈林馬上派轟炸機從匈牙利空軍基地起飛。進行波狀集群轟炸——摧毀貝爾格萊德!同時發佈了立即入侵南斯拉夫的第二十五號指令。命令凱特爾和約德爾連夜就制定軍事計劃。指示裡賓特洛甫通知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意大利:南斯拉夫將由它們瓜分,三國全都可以分到一片土地。一個小小的克羅地亞傀儡邦除外。

    發洩怒火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特別是在一個規模空前的作戰計劃進行準備之際——希特勒要用最充分的計劃和準備去進攻蘇聯,林俊的越境偵查讓他顏面大失,希特勒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急於滅亡蘇聯,這樣一看消除側翼威脅變得更加迫切。

    代價是什麼希特勒很清楚,:「先生們,『巴巴羅薩計劃』不得不推遲開始,期限最多為4星期。」

    納粹統帥為了對一個膽敢不把他放在眼裡的小小的巴爾幹國家發洩個人的怒氣,不得不推遲對蘇聯的進攻,這可能會是希特勒一生中導致最大災難的一個決定。

    在得到莫斯科轉交的「德軍有可能在本月底、下月初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的情報後,正在敖德薩進行空襲部隊最後演練的林俊真想仰天大笑。

    南斯拉夫政變,一切都在按著時間表發展,不然林俊來真不好估計德國人什麼時候才會進攻巴爾幹——那將是林俊發動突襲的信號彈。

    蘇羅邊境早就已經鬧翻天,亞歷山大的邊防軍幹得不錯,兩邊的邊防部隊不時發生點小規模衝突,氣氛緊張,但卻好像雙方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小規模交火。蘇聯的高空偵察機也已經幾次光顧羅馬尼亞,但飛行員們們做的很好——和北邊的同行一樣,最多進入羅馬尼亞縱深100公里,並沒有深入油田區。

    似乎全天下的好運氣都在眷顧林俊,駐羅馬尼亞的德軍認為蘇聯的空中偵查就是想摸清己方邊境淺縱深內的部隊部署情況,這和北部發生的情況一樣。為了不暴露自己的實力,不讓蘇聯知道己方空軍和地面部隊已經大舉進入羅馬尼亞,也是為了配合希特勒進攻巴爾幹的計劃——德軍地面部隊不再往東部邊界地區增兵,而是將掉向東線的部隊暫時部署在蘇聯空軍偵查遠線之外,空軍部隊就是已經進駐邊界附近區域羅馬尼亞機場的部隊也撤出,向羅馬尼亞南部集結。

    羅馬尼亞和蘇聯之間的長長邊境線線,幾天之內變得再沒有一架德軍飛機,只留下少量的羅馬尼亞空軍部隊——羅馬尼亞的天空已經向林俊敞開了!

    林俊在德國空軍進行新的部署後兩周,才得到羅馬尼亞『共產』黨的相關情報,時間剛剛好,估算著德國人也離進攻巴爾幹的最後時刻不遠了,而800多架飛機組成的龐大攻擊機群也已經訓練部署完畢,就在等待敖德薩發出的出擊命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