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二百七十三章 第一顆原子彈到底是誰造的? 文 / 血蝠

    第二百七十三章第一顆原子彈到底是誰造的?

    如果有人問第一顆原子彈到底是哪個國家造的?這似乎是個有些白癡的問題,答案連世界各國的小學生都知道——美國。

    但如果被提問者是世界各大國的核武器專家,也許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蘇聯。

    1943年9月蘇聯完成了第一個核裝置的爆炸準備,這個核裝置的當量只有2千噸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顆原子彈(雖然它還沒有實際作戰能力)。

    9月10日,這顆原子彈被安放在無人的湖心島上,以馬林科夫為首的蘇聯大批官員和科學家親赴現場觀看這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核爆炸。起爆前,人們被撤到1千米外的地下掩體中,只有物理學家別特爾薩克拒絕進入掩體——他不相信這種原子彈會有那麼大的威力。

    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它在地球上升起了第一個由核爆炸形成的蘑菇狀煙球,別特爾薩克有幸第一個看到了原子彈爆炸的狀觀景象,只不過他無法向他人述說看到的壯麗靜觀——他被原子彈炸得無影無蹤!

    7月21日,林俊在遠行的飛機上考慮著上面的那些記憶。他還沒弄明白斯大林所說的「那裡的研究速度很快」到底有多快?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前年年底就已經開始運行,這點林俊是知道的,但其它的事並沒有去瞭解多少。

    保密是一個原因,沒有精力也是個原因。雖然自己有獲知最高機密的權利,但新西伯利亞的工程正式開動之後,負責的是伏羅西諾夫,具體負責任人是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林俊並沒有去指手畫腳。

    這個馬林科夫雖然攻於政治,但對林俊不構成威脅。辦事效率很高,還是名懂得工程學的多面手,讓他去負責也算合適。

    「現在白圖柯還不可能製造出實用的爆炸裝置,那到底是有什麼進展?」靠在座椅上腦子裡有點亂。

    機艙另一邊古謝夫和列昂諾夫還在談論昨天看到的震撼場景,阿廖莎和蘭德斯科奇在閉目養神,耳朵裡傳來兩個參謀地對話聲。

    昨天看到的景象對於自己的隨員和波裡卡爾波夫而言,絕對可以用震撼來形容:當一台被固定在試驗台上的dp-1渦輪噴氣式發動機被啟動,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強烈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

    研究所的工程師們紅光滿面。飛機設計師同志竟然對著邊上人大喊(不喊聽不到):「我要用它造出最好的飛機!它就是我想要地!」

    林俊的隨員有幸看到這一震撼的場景,用阿廖莎的話是:「整個大地都在顫抖,比西伯利亞的寒風還要猛烈百倍!」

    林俊自己倒沒什麼特別的表現,只是有一刻自己恍惚回到前世的機場上,那震耳欲聾的轟鳴似乎連起了兩個不同地世界。他與眾不同的表現讓所有人再次刮目相看:元帥同志就是不一樣,在任何情況面前還能保持鎮靜!

    別人不用擔心林俊是不是不喜歡這種新式發動機,因為這就是他自己一手支持的研究,看上去他早就能夠預見到今天看到的一切。

    dp-1的技術有一項是他非常不滿意地。但目前也無可奈何,只能等製造工藝水平和原材料質量提高才能逐步解決:使用50個小時後就需要進行第一次翻修,而第一次也會是最後一次。

    蘇聯軍事工業的一貫立場就是管用就成,這沒什麼錯的,只是林俊希望噴氣式發動機以後至少能達到活塞式發動機的平均壽命。不然50小時這樣地指標對後勤簡直就是場災難,怎麼著也得到了200小時吧!

    但現在是試驗階段,50個小時也湊合,人不能站在這山看那山高。還得知足。

    波裡卡爾波夫就暫時留在研究基地,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裝備部已經得到林俊的指示,將給飛機設計師的工作提供便利,中央飛機設計局波裡卡爾波夫的老班底將成為飛機設計組的骨幹,空軍將給他經驗最豐富的試飛員。

    入夜,兩架裡-2抵達新西伯利亞郊區戒備森嚴的軍用機場。

    迎接林俊地是基本就是內務部的軍官,只有一人是平民穿著——一個三十七八歲的大鬍子。

    「您好,元帥同志。我是研究所二所主任伊戈爾-瓦西裡耶維奇-庫爾恰托夫。歡迎您來新西伯利亞,今天有個比較重要的試驗,白圖柯同志無法脫身。」

    林俊面前的這位臉色並不怎麼好,這顯然是超負荷的工作導致的副作用。林俊不會去責怪自己的老朋友為什麼沒來,他知道有些物理試驗是一下子停不下來地。

    「您好,庫爾恰托夫同志。這次我來是干擾你們工作了,如果我地工作對你們帶來什麼不便,可以告訴我。在這裡你們是我的領導。」

    林俊很謙虛。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地突然到來可能會給專家們帶來麻煩,也是對眼前之人的尊重:歷史上為蘇聯、為『共產』主義陣營研製出第一枚原子彈的人是他。後來極力勸阻國家繼續開發核武器的人也是他——伊戈爾-瓦西裡耶維奇-庫爾恰托夫,蘇聯原子彈之父!

    三次「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獲得者!物理學家、蘇聯社會科學院院士,四次蘇聯國家獎金和一次列寧獎金獲得者,一生獲得列寧勳章五枚、兩枚紅旗勳章和獎章多枚,蘇聯第三至第五屆最高蘇維埃代表。死後葬於克里姆林宮宮牆下。有一個小城市和一個核電站以他的名字命名,蘇聯科學院設立有庫爾恰托夫獎章,門捷列夫週期表第104號元素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一直為和平利用核能做著貢獻,在生前最後一次公開講話中,他警告人們:「使用原子彈和氫彈必將招來滅頂之災!」——這樣的人當然能獲得林俊的尊重!

    眼前這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活地傳奇,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列寧)是他的老校友,這位日後的「原子彈之父」當時是個厭倦課堂的頑童。中學的成績「舉止行為」是不及格,其它各門功課都是優秀。

    國內戰爭爆發,別人都去當志願兵,他卻考進大學繼續深造。1923年,寒冷的教室裡常常有學生凍昏過去。為了不光著腳板兒上學,未來的科學院院士為自己用馬皮縫製鞋子。為了掙到買口糧的錢,他做過伐木工、門衛、孤兒院地輔導老師——

    畢業後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他是兩眼茫然,於是投考了彼得格勒(當時還沒有改名)工學院的造船系。此時物理已經成為他的最愛。畢業後他到巴庫工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半導體研究。1925年,22歲的伊戈爾接到赴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工作的邀請函。

    1932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揭示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理。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和他地助手斯特拉斯曼在法國科學家約裡奧-居里夫人的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發現:當中子撞擊鈾原子核時,一個軸核吸收了一個中子後可以分裂成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質量發生虧損,因而放出巨大的能量。

    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核裂變反應。而蘇聯物理學家庫爾恰托夫於1934年白手起家,在自己地研究所裡造出了一台原子加速器。這次試驗對蘇聯建造第一座迴旋加速器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1936年的科學院例行會議上。庫爾恰托夫莫名其妙地遭到猛烈抨擊:蘇聯核物理學家在短期內取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本該表彰地,而官員們卻指責大家把國家資金都糟蹋在了「毫無現實意義」的核物理上。形勢岌岌可危的庫爾恰托夫幸虧得到學術界權威約費的庇護,他和同事才倖免於難。

    此後,庫爾恰托夫的人生軌跡開始發生重大轉折。他接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命令,帶上所有的研究設備和資料,同他的所有助手一到前往遙遠地新西伯利亞,接待他的就是白圖柯。

    庫爾恰托夫的傳奇不僅在於科學研究上。還有他的明銳預見性:歷史上1941年6月蘇聯衛國戰爭打響。中央要求科學家們把全部興趣集中到打敗德國法西斯所需的裝備研究上,庫爾恰托夫只好把核研究暫時擱置,著手研究為黑海艦隊的艦艇消磁。

    1942年春,蘇聯物理學家費盧羅奧夫發現有關核能研究的學術文章從美、英和德國的科技雜誌上消失了。庫爾恰托夫敏感地意識到:那幾個國家正在秘密研製核武器。

    這年秋天,蘇聯情報部門獲得準確消息,證明在德國已經展開了核武器研究。

    情報被呈報給斯大林,很快,前沿物理學家們都被召集到了克里姆林宮。科學院院士彼得-卡皮察和約費樂觀地認為:儘管蘇聯連基本地條件都不具備(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理論上地)。但在不久的將來德國擁有原子彈地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庫爾恰托夫卻預言:不出幾年美德就將研製出原子彈。

    當時擔任原子彈研製委員會政治方面負責人的莫洛托夫直截了當地問他:「那麼你能造出原子彈嗎?」

    「能,」39歲的科學家胸有成竹地答道,「但需要人手和時間,光著急是沒用的。」

    庫爾恰托夫就是個傳奇,一個打破帝國主義國家核壟斷的傳奇!如果沒有他,『共產』主義陣營在同資本主義集團的對抗中非常可能還要處於多年的劣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