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二百十一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文 / 血蝠

    第二百十一章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天生勞碌命的林俊並沒有按照斯大林的意思自由活動,讓亞歷山大安排了日本親王殿下遊覽莫斯科的計劃後,立刻參加了莫洛托夫同日本駐蘇聯大使東鄉的談判。

    日本人一力想避開談論發動細菌戰的事實,林俊是咬住這個殺手鑭不放,但是目前只是停戰談判,就是咬死了也得不到太多的利益,不過迅速解決衝突問題是手到擒來。

    7月2日停戰協定快速簽訂,主要內容都是林俊與莫洛托夫兩人一手泡製,日本人只有乖乖簽訂的份:1,日滿軍及蘇蒙軍於7月3日午前2時為期,停止實際軍事行動。2,日滿軍及蘇蒙軍於7月2日午後1時,各停止在其所佔位置。3,現地(軍事常用語,只實際交戰控制區域。)的雙方軍代表,立時意見一致,著手實行以上二項。4,雙方的俘虜屍體可進行交換。

    莫斯科的談判很簡單,而實際操作還是有些問題的,這需要雙方軍事代表在哈拉哈河地區找個都能同意的地點召開會談,而這部分在7月3號下午就順利進行,代表蘇軍出席談判的是內務部機械化一師師長費科奇諾夫。

    會談決定很快就將莫斯科的停戰協定付諸實施:1,日蘇現地軍事當局互相確認,依照莫洛托夫、東鄉協定中關於停戰的條文,停止在呼倫貝爾至哈拉哈河一線的戰鬥行動。2,日蘇兩軍不得向前線增兵,並不得增強陣地間的軍事設施。3,日蘇兩軍停止位置的確認方法,互相將現在最前線停止位置畫於圖上,互相交換。

    第5點關於屍體的解交是最麻煩的,對於這點林俊在離開哈拉哈河前就強調過:由於日軍屍體大部已經掩埋。再挖出來第一不僅不現實、污染環境,第二數量過大且掩埋地點在己方控制地域,加上己方落入日軍手中屍體極少,只需告知日軍它們的士兵屍體已全部火化,然後將機械化步兵36師處理地那幾千具日軍屍體骨灰加上那些軍官屍體交與日軍即可。

    屍體數量大大縮水,但幾千具屍體的骨灰用卡車拉也得要好幾車,足夠日本人運回本土交差的。而具體的屍體解交也分為三部分:一,解交時間從7月5日至7月7日為止。二。遺棄在兩軍停止位置中間的屍體,由雙方自由收容。三,允許日軍派出非武裝人員,在蘇軍的監督下收索被擊落於蘇軍控制區域的日軍飛機中的日本飛行員屍體。

    第5點,也就是最後一點就是雙方俘虜地交換:一,日軍收容的蘇蒙軍俘虜(其實數量很少,蘇軍俘虜也就是幾個原來派給蒙軍的軍事觀察員身份的教官,大部分是蒙軍人員。)。由汽車送到交涉地點解交給蘇軍(對於這一條林俊還有特別的指示,蘇軍被俘人員全部交與內務部進行甄別,屬於確實失去抵抗能反擊能力被俘、被俘後仍為獲得自由返回部隊抗爭的人,經醫療後可返回軍隊。其他的全部遣送西伯利亞軍事勞動營。)

    二,日軍俘虜。由蘇軍用飛機運至第一線陣地,於適當地點交與日軍。

    三,雙方解交俘虜,在7月4號起一星期為限。

    對於己方俘虜的態度林俊已經很人道化處理。他自己就從未想過自己會做一名俘虜,在西班牙時就明確地告訴過自己:要是哪天自己不幸缺胳膊少腿的被俘又逃脫無望,就是腦袋撞地板也要把自己解決了。戰爭中難免會有些英勇的戰士因為喪失抵抗能力被敵人俘虜,雖然林俊個人認為祖國會原諒這些人,但他自己是絕不允許自己以俘虜的身份被押解回來。

    二戰中蘇軍被德軍俘虜的士兵軍官數量多到恐怖,這裡面很多原因出在指揮失誤,像基輔會戰被俘60萬,這在東方思想地林俊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彈盡糧絕?那是文人的形容詞。在基輔合圍中根本不可能!身為軍人被俘是最大的恥辱!槍沒子彈了還有刺刀在,就是用刺刀去對付敵人的坦克也總比身為俘虜地好!」這是林俊的看法,在這方面他還是有點佩服小日本的,一個陣地攻佔下來俘虜基本寥寥無幾,大部分還是缺胳膊少腿的傢伙。

    林俊前世兒時就被灌輸了這樣的理念:軍人絕不允許成為俘虜,而最可惡的是那些認為仗已經打不下去、命令部隊投降的指揮員,用「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一類地借口來說服下屬、給自己的行為開脫!所以林俊在給哈拉哈河部隊還有一條可以說最嚴厲的命令,這道命令因為是以副國防人民委員委員的身份下達。就是圖哈切夫斯基也必須執行:在戰況處於劣勢時。如有蘇軍軍官或士兵命令、蠱惑下屬及其他人員投降的,就地槍決!

    林俊兒時長輩告訴他。中國『共產』黨軍隊的軍人在戰鬥室被圍,而自己只剩下最後一顆子彈突圍無望時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用它打死一個敵人,然後用刺刀、拳頭和自己的牙齒同敵人做最後地搏鬥!

    斯大林不喜歡俘虜,林俊更不喜歡,他要讓蘇聯紅軍所有人明白身為俘虜是世界上最可恥地事,好死不如濫活著是和平年代老百姓的玩樣,軍人就要有東方式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的細想準備!

    林俊知道自己的那道命令今後會讓很多的紅軍官兵付出自己的生命,因為成為俘虜後能返回軍隊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而到西伯利亞勞動營不僅意味著一世不得翻身,全家人還要背負上永遠的恥辱柱!當然,這些年來紅軍對於烈士家屬和傷殘軍人的撫恤已經提高了很多很多,可保一世無憂。如果出現失去反抗行動能力被俘、被俘後仍然抗爭不息的人員,林俊做了指示甚至可以授予勳章!這點也算是個很難實現的畫餅,但至少給極個別的英雄留了條生路。

    當一個人成為軍人的那一刻就要有軍人的意識:你地生命是屬於祖國的,祖國不允許你成為俘虜!

    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斯大林得知林俊在哈拉哈河下達對於俘虜問題的命令後,非常滿意林俊的堅決。還說了很多肯定的話。

    「紅軍沒有被俘人員!」這是斯大林在二戰中說的一句名言,而這後面就是上百萬條生命。歷史上蘇德戰爭時紅軍對於被俘人員問題有很多命令林俊記得清清楚楚,相對於自己下達的那條命令自己已經無比迂腐與善良:

    波羅地海艦隊政治部主任於1941年9月28日發佈的第110號指令,指出:「通知艦隊和各部隊的全體人員,所有向敵人投降或被俘的紅海軍戰士、紅軍戰士和指揮員的家人都是祖國的叛徒和變節者的家人,應立即處決,同時,所有的投敵者、被俘者在他們從俘虜營中返回後也應立即處決。」

    現在快抵達莫斯科地朱可夫。在41年9月28日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也簽署過這樣一道命令:

    「通知全體人員,投敵者的所有家人將被處決,並且這些人一經從戰俘營返回,也將被全部槍決。」

    蘇聯最高統帥部1941年8月16日由斯大林發佈第270號命令,後由莫洛托夫、布瓊尼、伏羅希洛夫、鐵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和朱可夫簽署,其中關於處置戰俘及其家屬的內容是:

    「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在戰鬥中如果隱瞞自己的身份、開小差或者向敵人投降,將被視為蓄意當逃兵的人員。其家庭成員將被視為違背誓言並且背叛祖國地逃兵家庭而實施逮捕……責成每一位單獨執行任務的軍人,如果所在部隊被包圍,務必盡一切可能戰鬥到最後一刻,以突出重圍。如果指揮員或政委不積極組織擊退敵人,而是選擇向敵人投降。可以用一切方法消滅他們,不論是在陸軍,還是空軍,向敵人投降的紅軍戰士的家庭成員將喪失國家津貼和援助。」

    戰爭一切都是為了打贏。它可以把人類所有所謂地道德準則碾得粉碎,因為如果你不怎這麼幹,被碾得粉碎的就將是自己。

    紅軍中目前還有些指戰員沒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概念,現在林俊就是要所有人知道成為俘虜意味著什麼!戰局形式大好是這樣,如果是佔據不利時命令有可能會更加嚴酷。

    嚴酷的命令的弊端當然會有,不然歷史上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俄羅斯解放軍」。只不過那是歷史,現在林俊來了,自信歷史不可能重演。希特勒想打到莫斯科那是癡心妄想。

    就在哈拉哈河談判現地成功進行時,斯大林向全紅軍下達了一條新的指令,而內容大意就是林俊做出的關於被俘人員問題地命令。

    「不做俘虜!」這個理念將深深印入紅軍指戰員的思想。

    7月3日,林俊一身便裝自己開車帶著妻子上上街,明後天就可能前往烏克蘭準備進軍波蘭,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陪老婆逛街買東西,再不抽點時間就不知道哪天才有機會。

    幾個衛隊隨從也是一身便裝遠遠的跟著,不敢打擾林俊夫婦的閒情逸致。

    林俊想到了自己和妻子第一次逛莫斯科時的情形。而那時武金斯卡婭就像個從未見過市面的土包子。現在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座城市。

    夜晚降臨時林俊將車子停在了一個不知名的街區公園,挽著妻子的手走入吃完晚飯來這裡休息遊玩地人群中。莫斯科地夏夜不冷不熱。天還有點亮堂堂的,雖然時間已經很晚,兩人就像一對平常地年輕夫婦。

    找了張長椅坐下,兩個人就像一對平常的夫妻一樣聊著家長裡短。路燈的照耀下林俊看著妻子,已經生了兩個孩子、年過30的妻子看上去卻要比東奔西走的自己還要年輕。

    遠遠傳來年輕人歌唱的聲音,「卡婭,想聽我唱歌嗎?」

    妻子沒有說話,只是微笑著點了點頭。

    「深夜花園裡四處靜悄悄,只有風兒在輕輕唱,夜色多麼好,心兒多爽朗,在這迷人的晚上。小河靜靜流微微泛波浪,水面映著銀色月光,一陣清風一陣歌聲,多麼幽靜的晚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