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大藝術家

第二卷 絢爛人生 1094 集體閉嘴 文 / 七七家d貓貓

    ~-~今天第四更,求推薦,求訂閱!

    「同性戀西部片」,顯然,媒體又再次和埃文-貝爾作對了,他希望大家不要把這部電影單純看做是同性戀作品,也不要當做是西部電影去觀看,但媒體卻偏偏為「斷背山」冠上了這樣一個名頭,著實讓人惱怒,也更讓人哭笑不得。

    事實上,埃文-貝爾雖然無奈,但也沒有再和媒體去爭執,因為即使他不說話,媒體也足夠難堪了。媒體們必須面對的情況是,他們對「斷背山」棄之如履,對埃文-貝爾的這個決定吐上了一口又一口的唾沫,而現在他們必須忍著噁心自己把唾沫都舔乾淨,然後厚著臉皮、紅著臉頰,將他們筆下的讚揚之詞發佈在自己任職的媒體之上。

    將時間回撥到一年前的八月份,引領2004年整個暑期檔狂潮的埃文-貝爾,被踢爆即將要接拍同性戀題材作品「斷背山」,於是媒體口誅筆伐。埃文-貝爾最忠實的支持者之一,任職於「電影評論」的克裡斯-范朋克用一句「這是埃文-貝爾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決定!」為這件事做了定論,從而也引發了全美國吐槽埃文-貝爾的(最快更新)狂潮。

    好萊塢電影工業在不斷進步著,但是這個電影大熔爐對於同性戀的容忍度卻從來沒有改變過——也許有那麼一點改變,從原來的零容忍到現在的零點一的程度?好萊塢的潛規則就注定了,同性戀電影沒有出頭天,這是不允許發生的事,沒有任何一部同性戀電影會被容許大張旗鼓,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埃文-貝爾也不行。

    埃文-貝爾的崛起速度十分快,就好像火箭一般,但這在好萊塢卻不稀奇,因為一夜成名的故事比比皆是,埃文-貝爾實在算不上神話。就連童話都算不上。而好萊塢更讓人吃驚的是,一夜墮落的速度往往比成名速度還要快上十倍。也許昨天你還可以站在舞台上接受無數人的歡呼和尖叫,但是第二天你就有可能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埃文-貝爾曾經經歷的誹謗事件根本不算什麼,雖然所有人都在指責埃文-貝爾。讓他陷入了絕境,但至少還是有人關注他的。好萊塢真正殘酷的是,前一天聚光燈還在身上,也許第二天就人去樓空,就算他脫.光了在街上果奔,也沒有人關注。漠視和遺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所以。既然埃文-貝爾能夠坐火箭一般紅起來,也可以因為一部同性戀電影,一夜之間就被漠視和遺忘。「電影評論」、「首映」、「世界新聞報」……整個輿論界都在質疑埃文-貝爾的決定,就連最後的陣地「娛樂週刊」和「紐約時報」也不敢打包票,只能說一些中立的言論。整個好萊塢都在埋葬埃文-貝爾,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化作塵土,一點一點將埃文-貝爾淹沒。

    「斷背山」拍攝期間,沒有人關注。沒有任何人關注,包括威廉-伍德。觀眾可以看到關於「撞車」關於「神秘肌膚」的消息,可以看到埃文-貝爾發行新單曲的消息。還可以看到頒獎季的消息,但是關於「斷背山」,沒有任何消息,沒有人在意。一直到第六十二屆威尼斯電影節,「斷背山」才似乎從深深的海底付出水面,一夜之間以耀眼之姿出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金獅獎、最佳男演員獎,這是來自威尼斯的嘉獎,不算什麼;但是多倫多全場起立,長達二十分鐘的鼓掌?沒有人能夠忽略這一點,即使是自大自信狂妄的美國媒體也不能。他們終於開始意識到,「斷背山」蘊含的力量,似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沒有人願意開口說話,即使是最擅長「遺忘」、最擅長「翻臉不認人」、最擅長「虛以委蛇」的媒體也不願意,一年之前的信誓旦旦、言之鑿鑿還歷歷在目,現在不僅要他們開口說話。還要開口為「斷背山」唱讚歌,這幾乎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所以,第一家報道「斷背山」的媒體居然是「世界新聞報」,這個非專業娛樂報紙的花邊媒體居然搶在了所有人之前——其實根本不用搶,因為除了威尼斯、多倫多當地和歐洲的媒體之外——準確地說是美國媒體幾乎不願意開口。「世界新聞報」願意開口的代價就是,他們不評價電影本身,而把焦點放在了埃文-貝爾的英雄救美上。

    「世界新聞報」花了大量的筆觸描寫了埃文-貝爾英勇救人的神勇場面,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足夠的爆點和關注點,已經足夠讓他們賣多幾份報紙了。在「世界新聞報」的渲染之下,埃文-貝爾在首映式會場英雄救美的事跡迅速在網絡上傳播了開來,這已經不是埃文-貝爾第一次神勇表現的報道了,前前後後已經有很多次,但是網友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埃文-貝爾就好像他們身邊的平民英雄一般,就生活在他們的身邊。

    所以,即使是埃文-貝爾根本不會出演漫畫英雄電影,觀眾們依舊在不斷呼籲著各大電影公司讓埃文-貝爾成為屏幕上真正的英雄;即使埃文-貝爾對於那次人工呼吸救人只是輕描淡寫,但各大媒體、網站依舊孜孜不倦地大篇幅報道;即使這是多倫多電影節,一個電影是主角的狂歡節,大家依舊把焦點放錯了地方。

    所有美國媒體集體閉嘴,這個場景實在是太壯觀了,大部分媒體也許是不知道該如何評論「斷背山」,也許是礙於面子不想承認錯誤,也許是對於同性戀電影依舊心有隔閡……而唯二中立的媒體「紐約時報」、「娛樂週刊」也沒有發出評論,卻是因為尼爾-達西未能觀看到「斷背山」的首映,看起來他也有些信心不足,他必須觀看過電影之後才能說話;而威廉-伍德則是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對於「斷背山」的感觸實在太多,而他的本職只是記者,不是影評人,這讓他的每一個文字都棘手不已。

    在各種情況之下,「斷背山」首映之後,驕傲自大的媒體居然集體失聲,沒有任何一篇評論出現。面對這種情況,英國著名專業電影雜誌「視與聽」賦予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貝爾現象」。

    所謂貝爾現象,就是埃文-貝爾用他的個性和方式,讓那些不可一世的媒體或者自掌耳光、或者成為跳樑小丑、或者集體閉嘴的壯觀場面。

    事實上,貝爾現象之前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比如說大家都不看好的「加勒比海盜」橫掃票房,比如說無數人在唱衰的「戀戀筆記本」票房口碑雙豐收,還有被罵得半死的「神秘肌膚」上映之後卻好評一片。再比如現在,「斷背山」的出現,這也是貝爾現象最壯觀的一次。全美國幾千家媒體,就好像約定好了一般,沒有任何影評出現,沒有任何評論,這種局面絕對是千載難逢,估計以後也很難再看到了,但卻是足以被歷史銘記的那一刻。

    其實,就連美國媒體自己都十分意外,大家都互相以為別人會出頭,別人會出頭,至少有人會搶新聞,畢竟「斷背山」先後在威尼斯和多倫多受歡迎,這新聞可是再火熱不過的了,為了生計,肯定會有人搶先發新聞。就算大家礙著面子不發影評,「娛樂週刊」、「紐約時報」也是會發的,還有和埃文-貝爾唱反調的「首映」,大家的打算就是等其他媒體發佈了影評之後,吸引了火力,然後自己再發影評。

    但是似乎所有人都在互相看對方的眼色,歷史上最可怕的巧合發生了,關於「斷背山」在多倫多首映的消息的確不少——但也算不上多,可問題是影評一篇都沒有,這讓觀眾誤以為,多倫多根本沒有任何來自美國的影評人,影評人集體失蹤失職失聲了。

    這種情況的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幾乎也就只會發生這一次了。但這次就發生了,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發生了。「斷背山」多倫多首映之後,六個小時之內,沒有任何一篇來自美國影評人的評論出現,著實詭異。

    「視與聽」對「貝爾現象」最生動的解釋就是,左側的截圖是去年八月份各大媒體咒罵、吐槽的新聞,右側的截圖則是一片空白,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所有人都開懷大笑——除了美國媒體自己。「視與聽」對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如此沒有同情心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英倫三島對於同性戀敏感題材根本不在乎,他們早在威尼斯電影節之後就對「斷背山」進行了報道,去年也沒有對埃文-貝爾「落井下石」;而且還因為在關於埃文-貝爾這位閃耀全球的年輕人歸屬問題爭執上,英國和美國也是爭執不休。埃文-貝爾到底是屬於英國的還是美國的,這兩方可是一直在爭吵著,所以這次可以看到美國媒體的糗樣,英倫媒體自然是毫不猶豫地火上澆油。

    無聲,這是美國媒體的聲音,萬籟俱靜、萬籟俱寂、悄無聲息、鴉雀無聲、鴉默雀靜、針落有聲、闃無人聲;「啪」的一聲巨響,這是埃文-貝爾甩在美國媒體臉上巨大的耳光聲,驚天動地。

    這一個無聲對有聲,在九月份的北美市場上,火花四溢。

    一萬二開始十一月的更新啦,求月票,求訂閱!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