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神霄煞仙

大道小說網 第723章 黑白雙煞,重出江湖 文 / 半塊銅板

    請牢記本站域名,或者在百度搜索:網

    正文]第723章黑白雙煞,重出江湖——

    陸塵倒是沒說錯,從修真開始,他便一直處於被追殺的窘境當中,一身逃跑、游鬥的本事早就淬煉的爐火純青、無人能及。加之y-瓦空間的強大庇護力和一身高超的身手,想殺陸塵的人恐怕在當今的眾仙域沒有幾個了。

    至於金修,二者本來就是主僕關係,心神相系。陸塵可以授於他進入空間的權力,與敵人交戰時,可以避一時危難。

    而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陸塵沒有說出來。其實他也剛剛知道,還是金修告訴自己的。

    金修打通了十八地獄,戰敗了十大地藏,好不容易達到了大乘期,偶得鬼聖骨中暗藏的鬼宗一脈上古仙術:傀生之法。

    所謂的傀生之法,乃是讓枉死生靈的屍骨受施法之人的驅使,無魂而生,成為金修一人的傀儡。

    試想一下,大戰當日,黃家弟子肯定人數眾多,陸塵要能大量的殺死對方的高手,再用金修的傀生之法,引亡靈骸骨復而重生,變成一股強大的生力軍,誰人能敵。

    這種傀生之法唯一的弱點,就是不能把死前修士的所有能力全數發揮出來,即便是用金修大乘期的手段施法,也要掉上整整一個層級。比如渡劫期高手被殺,傀生之法操控的骨傀,只能是合體期,依此類推。

    實力雖然大減,但架不住人多啊,可以說,只要黃家多死一個人,自己這邊就多了一具屍傀。而這種仙術的恐怖之處,便在於敵我不分,陸塵可不想把乾y-m-n的人都變成森森白骨的屍傀,所以才臨時決定由自己和金修出戰。

    至於大戰之後,黃家人數消減,也不用金修施展此種凶狠的仙法了。

    跟了塵等人商量完後,陸塵決定閉關,此次閉關除了要讓金修熟練使用y-瓦空間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要辦。

    那便是研究南啟大生術,以及煉製渾天靈寶羽煞箭。

    羽煞箭陸塵決定煉製兩種,一種是承諾給寧無涯的弩劍,另一種便是自己所用,這種箭不用多,只要南啟大生術領悟出來,注入仙法的靈印,便可使箭羽擁有回收的功能。必須是本命法器的一種,只需煉製出一桿便可。

    回到中央樓閣,陸塵把金修叫了進來,傳給他口訣之後,取出y-瓦空間,打開空間裂紋,金修不斷念著口訣進進出出。

    y-瓦空間也有有效範圍,並非隨時隨地自由出入,像金修就不能離開陸塵超過百丈的距離,太遠無法感受到y-瓦的靈氣。

    放任金修不管,陸塵獨自打開南啟大生術的卷軸。

    所謂南啟大生術,並非是一副畫,而是僅僅一個靈印。就好像符咒般,有符頭、符尾……

    在陸塵眼裡,南啟大生術的符訣極為複雜,像字又不是,上窄下寬、符線流暢,勾勾畫畫很難像一筆可以勾勒出來的古怪文字。

    符訣的上方有如同竹葉般的四小符頭,與下方相邊,而在符尾的位置有點滴水珠樣式的圓點穿插在符咒中心,就連滴墨不小心滴落到卷軸上。

    中央便是符膽,根據符咒之法的領悟,南啟大生術就是一m-n符法,只不過中央符膽乃是一個與人參形態相仿的「木」字,勾畫乃是一氣呵成,根木須尾、橫畫斜勾,極難一筆畫成。符膽鮮紅的令人心悸,一看就是某個神通高手用精血祭寫而成,筆落雄渾,暗藏天道。

    陸塵修真初始時,便用丹砂、符紙刻符悟道,而南啟大生術明顯是以精氣血注入靈力開啟仙術威能,可以說是符咒的升級版,不再需要丹砂,用氣脈奪靈而成。

    陸塵先是用手指憑空試著畫了一下,沒有什麼領悟,便放棄了繼續嘗試。順著卷軸看了下去,只見下方有幾行小字,頗為醒目,陸塵攤開卷軸,仔細觀看,上面寫道:「南啟大生術,雙生木法,修者必備本命木元之力,酌符訣以上觀,魂識雙修,此術有違天和,可復辟重生、再造法身,亦可注靈於器,然製器非仙木不取。」

    看完後,陸塵明白為什麼寧無涯找上自己了,首先在眾仙域仙木本就是鳳m-o麟角,寧無涯見過自己在域水星以雕刻的辦法製出了羽煞箭,自然能夠看出自己的萬仙枝是仙木的品階;而用仙術煉製出渾天靈寶,必備機緣與高超的器道;再加上南啟大生術非常人可以修煉,四**體有「雷王」相助,本命真元便帶著木屬x-ng的元力。三者合一,自己就是最佳人選。

    而實際上,寧無涯若非急於渡過永生長河,萬萬不會將南啟大生術交給外人修習,亙古三千大道種類繁多,每一項都是至高無上的法m-n,就算去了仙界,此卷軸都能賣到好價錢,怎麼會輕易的拿出來。寧無涯也是逼於無奈罷了。

    瞭解了南啟大生術,陸塵準備著手修習。有了下方小字的提醒,陸塵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魂識雙修……」陸塵低喃著,自言自語道:「魂識雙修的意思就是以魂識為本,於神識中刻畫符咒之形,以其來領悟無上道法,若得機緣,便是窺透大道先機,仙法自成。」

    想到這裡,陸塵拿起卷軸,仔細觀察,把符咒的符頭、符膽、符尾每一筆劃、每個細節都牢牢的記在腦子裡。

    其實陸塵沒有著急把南啟大生術修成,畢竟領悟上古仙術也要靠機緣,不是說練就能練成的。陸塵無非想先試上一試,若不成,大不了多浪費一些萬仙枝,多造幾桿羽煞,待以後閒暇的時候再練也不急。

    將心緒放平,漸漸沉入識海,寬廣的識海中央翻湧的煞魔圍成一個陣勢,將中央空白的區域空了出來,陸塵右手捏住指訣,不斷回憶著南啟大生術符咒的每一筆劃,手指跟著腦海中思考的模型慢慢移動。

    一次、兩次、三次……

    這一坐,陸塵便坐了整整一個月……

    時光飛逝,一個月對陸塵來說猶如轉瞬一念,陸塵腦海中形成了數億種畫制南啟大生術的方法,但始終不能領悟到上古仙術的奧秘。

    「也許是畫法不對……」陸塵沒有放棄,也不m-o燥,領悟仙術是急不來的。尋思著,陸塵再度沉入修煉的快感當中。

    又過了一個月……

    「咦?」陸塵正全身心的修煉南啟大生術,記不得這是第多少次學畫此符,而就在這次,腦海中的符咒突然活靈活現了起來。

    所畫的「木」字人參狀符膽,慢慢旋即,不大一會兒,變成一個娃娃,娃娃沒有五官、頭大如斗,全身光潔,瓷光暗蘊,化形的瞬間,摘下一頂由樹葉編織的圍帽,罩在自己的頭頂,跟著兩隻小手一翻,灑出滴滴甘l。隨著腦海中境界的變化,娃娃生出了眼睛、眉m-o、鼻子……五官很快生全。他的手也不在是r-u乎乎的一團,而是分出五根手指……

    陸塵驚喜的發現,隨著娃娃一點點具備人樣的時候,體內的法力正源源不斷的湧入識海,靈魂和神識交融在一起,瘋狂的消耗著。那般速度,連陸塵都為之驚訝。要知道,靈魂和神識的力量不如元嬰那樣只靠吸收靈氣和服食天材地寶就能很快恢復過來。靈魂和神識的消耗可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自行恢復,取巧不得。

    而娃娃的成長,似乎需要吸收這些過多的靈魂和神識的力量,其中還摻雜元嬰的部分法力……

    「不是部分……」陸塵一驚,氣息一lu-n,險些入魔,強壓心頭的震撼,陸塵仔細的觀察紫府,赫然發現,那些法力並非是自己擁有的全部,而是轉化成仙元力的部分法力,而所有靈元力一點作用都起不到。

    「南啟大生術,難道只有仙人才能施展?」這個發現令陸塵靈光一現。

    果不其然,待到自己的仙元力全數消耗掉後,靈魂和神識的力量也所剩無幾了,娃娃停止了成長,最終因為後力不繼而無法變化成真人般的娃娃。隨後化成一縷青煙,消散在識海中。

    陸塵收回法力,長出了口氣,這才發現自己的額頭和後背已經沒汗水浸濕,同時頭昏腦漲,直想睡覺。

    「南啟大生術消耗的靈魂神識的力量太過巨大,仙元力也不夠用,難道真的不成?」陸塵自問了一句,趕緊抓緊時間睡上一沉,幾個時辰醒來之後又試了一次,還是沒能成功。

    又花了七天的時間,陸塵試了七次,得到的結果與之前一樣,但最後一次,娃娃明顯比以前成長了許多。陸塵這才明白過來,原來自己已經領悟了南啟大生術,只不過由於自己還不是真正的仙人,神念和仙元力都無法支持自己完成這項仙術,所以才一直失敗。

    陸塵也不氣餒,南啟大生術不能完成習成,但畫法和訣竅,陸塵已經知曉,就算沒有卷軸,陸塵以後也可以自己修煉。在這個過程中,陸塵受益到一個好處,那就是修煉上古仙術,可以無限提升自己的神識力量,同時又有加速仙元力的轉化。雖然自己修煉的時日不多,只有兩個多月,但是神識和本尊修為也提高了不少。

    陸塵記住這一點,以後渡過大乘中期、後期除了吸收煞氣精華之外,又多了一個方法。對於陸塵來說,絕對是大喜事一件。

    因為y-瓦空間中的煞氣已經所剩無幾了,陸塵再想瘋狂提升實力就沒有煞氣可以吸收,修煉南啟大生術倒是一個絕對的辦法。

    牢牢記下南啟大生術,陸塵算了算時間還有不足一個月,煉製渾天靈寶的時間不多了,遂放棄繼續修煉南啟大生術,拿出寧無涯借給自己的飛刀仙器,飛快的從y-瓦空間的萬樹上削下十支仙枝來。馬上沉入煉製靈寶當中。

    ㊣(8)移星換斗、日更月替,轉瞬間三個月的期限已到……

    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陸塵煉製了五支「羽煞弩箭」,雖然沒有南啟大生術的回收功能,也足夠寧無涯使用了。煉製一道就是這樣,當你熟練了某種法寶的煉製方法之後,一次會比一次精進,到後來,陸塵煉製羽煞只需要兩天的時間便可。而剩下一部分時間,陸塵給自己再次煉製出兩支羽煞箭,能夠配合羅喉弓使用的渾天靈寶。

    這三個月來,陸塵沒看過一眼金修,走出密室的時候,發現金修已經整備好一切等在那裡,見陸塵出來,金修嘎嘎一樂,道:「主人,我已經準備好了。」

    看著金修迫不急待的樣子,陸塵回憶起當初在洪荒妖林中的日子來,旋即一個邪惡的想法冒出頭來,他詭詐的一笑,戲謔道:「看來黑白雙煞,又要重出江湖了。」

    「嘎嘎……」

    給讀者的話:

    ps:3更到,先吃飯,晚上加一更。

    最新最快章節,請登陸網,閱讀是一種享受,建議您收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