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隨身裝著一口泉

大道小說網 第五百三十六章 火頭橛子鑽泥窩 文 / 我要的是葫蘆

    一連十幾日,幾乎每天都有遊客守在白條河邊拍水怪。那耐性,連劉軍浩都佩服。他現在已經確定,劉五爺當時肯定看花眼了。

    就在這件事情即將轉淡的時候,突然有消息傳來,幾個遊客拍到水怪,還把照片傳到十八樓。

    等劉軍浩打開電腦,才發現十八樓已經炒得沸沸揚揚,帖子直接被編輯推薦到首頁。短短半個小時內,上邊回復已經破兩千。這熱度,比前段時間發現鎮水寶劍還火熱。

    從照片上看,河灘上霧氣還沒有消散,因此畫面很模糊。

    再加上那幾個遊客站在岸上拍攝,距離太遠,只能隱隱約約看到畫面中有兩個灰色的影子在水面上浮動。

    不過從形狀上看,應該不是已知的魚類。

    圖片下邊配有文字解說,幾個人當時也聽到河中間傳來羊叫聲,於是循聲找去。發現兩隻「怪物」在水中游動,時而浮出水面,捲起層層水浪,時而沉入水底,消失不見。整個過程持續了十多分鐘,期間那怪物還像鯨魚一樣,從頭部位置噴出半米多高的水柱。

    劉軍浩仔細看了幾遍照片,不像作假ps的。

    真有水怪……這下他原本的觀點動搖起來,隨後也在帖子下邊發了個興奮的表情支持。沒曾想這一發不要緊,底下不少網友紛紛引用留言,詢問他照片中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也不知道」劉軍浩無奈又打出一句話。

    那啥,自己雖然捉魚在行,但到底不是水生生物專家。

    帖子下邊其他網友的推論倒不少,有的煞有介事說肯定是下游水質污染,某種水生生物出現基因變異,產生了新物種。

    也有人推測,從形狀上看這東西可能是中華鱘或者白鰭豚。

    白鰭豚,這個推測聽起來很符合。因為這種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動物背部呈淺灰色或者藍色,和照片中水怪很像。

    很快又有人反駁,絕對不是白鰭豚。從歷史記錄上看。白鰭豚只分佈在小江中下游。而白條河所處的位置應該在小江中上游,中間有兩座全國性大壩,白鰭豚不可能穿過大壩而上。一路進入白條河。另外早在幾年前《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就發表報告,正式公佈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國家考察隊數次考察,也證實野外白鰭豚的生存數量為零。

    此回復一出,白鰭豚或者中華鱘一說立刻沉寂。

    不過劉軍浩卻在下邊反駁。其實這網友犯了個地理錯誤。白條河注入清浦河,再匯入沔水,最後在楚天省省會處流入小江,位置上應該屬於小江中下游。作為證據,他還把地圖上傳到帖子中。

    地理位置推翻後。白鰭豚、中華鱘之說再次被人提起。因為沔水在歷史記載中,也有兩種生物的出沒記錄。

    整個白天,大家興趣高漲,十八樓討論聲不斷。那啥,如果真被證實有白鰭豚存在,那劉家溝絕對要火爆到震驚全乃至全球的程度。

    不出意外的,中午郭記者打電話過來,說要到劉家溝採訪。作為水怪的首個發現者。劉五爺再次上了電視。

    新聞播出時。白鰭豚在專家口中變成了江豚。因為這東西生存能力比較強,沔水在歷史上也是江豚傳統分佈區。而且它體型比較大,還會噴水。更重要的是,江豚浮出水面時會發出很大的呼吸聲,聽起來很像羊叫。

    這些描述,和幾名目擊者的形容相符。

    兩隻江豚出現在白條河中。很可能是沔水繁忙的水運影響了它們的正常生活,它們不得已才逃離的。

    最後還分析。如果這東西沒有遊走肯定還會再現,這麼大體形。時不時需要浮出水面透氣。

    十八樓很多網友對專家的分析嗤之以鼻,直說那很可能就是白鰭豚。劉家溝山好水好沒有污染,適合大型水生生物生存。

    劉軍浩看的有些汗顏,沒曾想劉家溝在網友心中地位這麼高。

    其實他聽到「江豚」這個名字也有些迷瞪,第一次知道淡水河中除了白鰭豚,還有其他大型水獸存在。

    他把這兩個字輸入度娘搜索,隨即睜大眼睛,江豚又名**!!

    「**子拜龍王!!」劉軍浩立刻想起曾經在大青山鄉志中看到的一個傳說。

    據說很早以前每到夏末秋初,白條河漲水時,人們都會看到河面上有**子沿河而上,身後跟著無數蝦兵蟹將,黑乎乎扯著一里多長的隊伍。

    每逢奇觀出現,大青山的百姓都奔走相告,紛紛跑到白條河岸邊觀看。

    當時高河村村南水流彎道處還有一座龍王廟,**子游到此地後會直立起來,半截身子露出水面,對著龍王神像祭拜,祭拜時向空中噴出高達數尺的水柱。

    在傳說中,**子是龍王兒子,後來因為觸犯天條被打回原形鎮壓在北海。夏末秋初是龍王的壽誕,玉皇大帝特赦**子一天的假期,因此每到這個時候它都趕回來拜壽。

    後來龍王廟被大水沖毀,**子也不再出現……

    其實類似的傳說在大青山有很多,野豬精、螃蟹精等等,大都是某某因為什麼觸犯天條,聽起來荒誕不經。劉軍浩讀到也不會在意,現在看來,和鎮河寶劍一樣。撥開那層神秘荒誕的面紗,就會發現傳說都有一定的歷史根據。

    接著他把這個傳說發到網上,也算是給各位網友提供點素材。

    雖然這神秘水怪不是白鰭豚,十有**是江豚,但不少遊客仍然興趣不減,天天守候在白條河邊等著拍攝。

    劉家溝小學,張倩也組織了一個江豚講座,給孩子們科普知識。

    對於江豚,劉軍浩倒沒有多少感想。主要是這玩意兒體型龐大,一頓估摸著能吃幾十斤魚,自己這石鎖能力有限,根本養不起。

    因此,想也白想。

    *

    天氣越來越冷,星期天早晨,劉軍浩七點多就起床做飯。

    昨天晚上接到張倩大哥打來的電話。說今天要帶建輝哥倆兒過來。另外張媽也有些想外孫了,打算在劉家溝住幾天。

    吃過早飯,兩口子立馬開始準備。其實也沒什麼好準備的。雞鴨魚肉自家都有,不用上街買。最多打掃打掃屋子,把院子收拾乾淨些。

    剛忙乎完,手機響了。

    劉軍浩還以為是張媽他們到了。看號碼才知道是王勝利。

    「小浩,黑魚會鑽洞嗎?」電話接通,王勝利就在那端叫嚷起來。

    「鑽呀,現在天氣冷,它們冬眠。一般都鑽進淤泥深處或者蛤蟆老鱉留下的廢洞裡邊。」劉軍浩隨口應答。

    對方口中的黑魚,就是劉家溝人常說的火頭,自家還有兩條呢。

    「我們這兒有個大魚塘,裡邊有條黑魚,魚塘主人捉了幾次都沒捉上來。有水的時候能看到它在裡邊吃其他魚,抽乾水卻找不到。第二年放水,結果這東西又鑽出來了。折騰兩三年,魚塘主人沒有辦法。決定把魚塘轉手。我打算承包。心裡有沒譜。想問問你,怎麼把那大黑魚弄上來?」

    「簡單,挖淤泥,這東西肯定藏在淤泥裡邊。」劉軍浩開口建議到,心中卻腹誹不已:養魚不知道該怎麼防止火頭,這人絕對是外行。

    火頭這東西生命力極強。什麼生存條件都能適應。

    冬天結冰時,它可以直接鑽進水底淤泥中不食不動。直到第二年春天天氣暖和才出現,久旱無雨時也是如此。另外這東西具有很強的跳躍能力。如果火頭對居住水域不滿意,會藉著下雨漲水,跳出水面搬家轉移。

    轉移時,它們利用潮濕的地面,身體作緩慢蛇形運動,直到找到新的水域。很多封閉的魚塘原先沒有火頭,結果一場暴雨後發現魚塘內有火頭出沒,其實就是這原因。

    火頭的逃生能力也很厲害,如果發現有人用網捕捉,它們直接把頭扎進淤泥裡邊,讓撈網從身上滑過,從而逃生。

    劉家溝人稱烏鱧為火頭橛子,也是因為這個。不過它這點伎倆在有經驗的漁夫面前,根本不夠用。

    以前農村人種地肥料很少,大多用淤泥當土肥。每到秋冬季節,都會翻塘挖淤泥。

    「底朝天,火頭現」在厚厚的淤泥中,經常可以挖到火頭。這東西身體近乎圓柱體,一根根跟木頭樁子似的,直條條豎在淤泥當中,稍不留神就會錯過。

    不過只要細心還能發現異常,這東**身的泥窩有個圓洞,洞口露出黑黑的魚頭,上邊還留有幾個孔竅換氣。

    那時只要村裡開始翻塘挖淤泥,我們這些孩子都會蜂擁而至,赤著腳在冰冷的淤泥中找火頭。很多時候,一挖能找到一窩。

    其實不單單這東西鑽淤泥,其他魚像鯰魚、鯉魚也鑽。

    鯰魚個頭要長到半斤以上才尥蹶子,碩大的腦袋泛著黑青色朝上豎起,好像被石頭砸破的木質纖維,蓬鬆開一大團鑲在淤泥當中。這個倒很好認,捉起來容易許多。

    至於鯉魚,這東西往往在水塘中央淤泥裡做窩,它打出的洞穴比農村用的草篩子還大,斜著身子鑽在泥中。

    不過這東西在淤泥中生存不了太長時間,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換氣,脫離水太久就會死亡,和火頭沒有可比性。

    劉軍浩原本沒有捉魚的癮子,聽王勝利在那邊一說,他到來了幾分興致。琢磨著哪天去村裡看看,

    挖幾個火頭橛子過年吃。

    *

    再次向大家保證,《一口泉》絕對會更新完,其實離結尾已經不遠了。另外新書《八零後修道生活錄》還有一個星期就下新書榜,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在首頁露過面呢。希望大家把能支援幾張推薦票,收藏一下,葫蘆在這裡感謝了。(未完待續……)

    s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