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替天行道

大道小說網 第三十一章 豈曰無衣 文 / 可爭

.    曹珍覺得自己已經快要虛脫了。

    涼州四月的天氣並不算熱,但站在離火堆這麼近的地方揮毫拔墨,卻著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炙熱的空氣,已經讓曹珍的後背出了一重又一重的大汗。

    早在剛知道法明請他站到書案這邊來,居然是要替人書寫名字的時候,曹珍其實是很不高興的。他向來以文采風流自居,原本聽得法明要借他們筆下靈氣,還以為西林寺是想請他為此次法會結集作序,卻沒想到是讓他來做替人寫名這麼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

    堂堂一縣之令,百里之侯,西林寺竟是把他當成刀筆吏使喚不成?!

    但他現在卻是對著每一個走過來的民眾笑著,無比鄭重地在一個又一個的紙人上寫下陣亡軍士的名字,認真仔細得儼然如對大賓。

    曹珍自己也說不明白是為了什麼,或許是因為親眼看著從他眼前走過去的這些人,在走過去時滿臉憂憤焦慮,而再次走回來時卻都如釋重負,而又對他充滿了感激的那種神情。

    在他們那些一句句無心而有情的話語裡面,曹珍第一次知道平日裡他所看不起的粗鄙無文的軍士,不譜文字的平民,似乎也有著一種超乎他原來認知之外的力量。

    而每次想到這樣的成果,是借他筆下靈氣而促成,想到他在其中也出盡了一份力,曹珍就不由得油然而生出一種驕傲自豪的喜悅感覺。

    這也是李子秋一開始會讓曹珍與那些世家子弟們來從事記名這樣簡單任務的原因。

    無論他們在上一次真佛顯聖法會當中感覺得如何震憾,終歸也不過只是一個觀眾。但這一次李子秋卻想讓他們體驗到真正溶入其中的參與感。也只有真真正正地參加了進來,才能讓他們生出他們也共同參與創造了眼前如此奇跡的自豪。

    這種成就感,在特殊的場合下面,甚至可以彌平階級與身份的差距。

    只是西林寺舉辦的法會,似乎從來就跟莊嚴肅穆無緣。

    圍在火堆附近,向著眼前至親好友的孤魂做最後告別的人們,並不都如那對老夫婦那般淡定,還是有些漸漸陷入了半癲狂的境地。

    「逆子!」一位衣著華貴的中年人,厲聲喝斥著伸出手去,似乎想扇飄浮在眼前的紙人一記耳光,只是不待站在旁邊的僧侶阻攔,就已經不捨地收了回來,他雙手捂著臉,嗚咽著說道:「我跟你娘又不要你榮宗耀祖,也不要你去爭搶什麼軍功,家裡有的是產業,只要你守著好好過日子就是了,你幹嘛非要去說什麼保家衛國……」

    「你走後,你娘早也哭,晚也哭,一雙眼睛都已經哭瞎了」,那中年人坐倒塵埃,老淚縱橫地叫罵道:「你這個不肖子,生你不如生團肉丸……」

    「我第一次上戰場,居然被嚇得轉頭就跑」,在他旁邊的一位軍官,將手中端著的一碗酒徐徐灑在了地上,嘴裡喃喃地說著:「要不是陳大哥你撲上來替我擋住了那一槍,今天或許是你站在這裡超渡我了吧?!」

    「不過陳大哥,小李再沒有逃跑過了」,,那個軍士突然激動了起來,摔掉手中碗,伸手一拉,敞開了胸甲,挺直了那深可見骨的刀疤槍痕交錯縱橫的胸膛:「陳大哥,你看,你看看!我負傷一十七處,全部都在前胸,小李從來都是迎著突厥人的刀槍上去幹他們的,小李從來沒丟你的人!」

    「陳大哥,你放心地去吧」,他深吸了一口氣,驀地抽出腰間的直刀,深深扎進旁邊的土地裡面,向著似乎就在眼前的戰友英魂鄭重說道:「你那一份,我會替你殺回來!」

    一干人在這邊又哭又叫,狀若癲狂,西林寺的那些僧人們卻都只是在旁邊低頭合什,默頌經文,從來也不上前干預。

    這也是李子秋特意吩咐過的。

    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遠遠不僅止於戰火紛飛之時的傷亡數字。

    現代研究早已表明,在經歷過戰爭的痛苦之後,不管是作戰的士兵,又或者身受戰火蹂躪的平民,更還有那些陣亡士兵的至友親朋,都有極大的機率出現延遲性、持續性的心身疾病,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種精神上的障礙出於延遲性的特徵,經常表現得比較隱蔽,尤其在這種中古文明程度的社會,幾乎是難以察覺。但如果對此沒有機會加以緩解,日積夜累,卻很容易導致身體功能與社會功能出現相應的嚴重症狀,最嚴重的甚至有可能導致致命的危險。

    李子秋這一次的度亡法會,雖然本始源初時的想法,是希望能借此打響西林寺的名聲,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不想為這些陣亡軍士們做最後一點事情。

    無論如何,今天出現在名冊上的這些人,都是為了保衛家國而浴血疆場的男兒英魂。

    如果能夠讓他們的至親好友們,藉著這次度亡法會,把鬱積的情緒都發洩出來,從而消除日後身體上的隱患,這些戰士們在天有靈,或許也會覺得稍稍有些欣慰吧?!

    一個一個的紙人,燃起在了半空之中。

    四周圍觀著的民眾,聽著參與度亡的那些軍士親友們或瘋魔或瑣碎的話,卻是沒有一個人露出嘻笑的表情。

    所有人都沉默著,沉默著。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涼州邊關之所,數戰之地,自來久經異族鐵蹄蹂躪,飽受戰火之災,離亂之苦的,又豈是僅止於名冊之上有載的這些軍士家庭。

    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免不了有父母子女,至愛親朋,慘死在突厥人的馬蹄之下,也免不了有他們平日相熟的鄰里舊識,少年友愛,喋血邊疆,戰死沙場。

    對於那些陣亡將士的親人們,那種種歇斯底里的情狀,他們卻是可以理會,可以感同身受的。

    許多識得幾段經文的人,便自過去香壇那邊盤腿坐了下來,也跟著那些和尚們一起頌經。

    而其他人絕大部份也都是合什低首,奉上自己一份祈福願力,哪怕是許多平日橫行鄉里的地痞無賴,在這一刻居然也少有地安靜鄭重。

    那些在香壇裡的各寺僧眾,雖然在剛剛目睹紙人飛天的奇跡之時,已然知道此次度亡法會他們不可能是主角,但卻一個個都是拿出了看家底的本事,垂眉閉目,以最大的虔誠盡心力地頌念著秘傳經咒。

    這一次的度亡法會,或許是昌松縣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場。

    那三堆柴火不知道添到第幾捆的時候,天色已經漸漸晚了。

    裴行儼望著那火堆之上燃起的紙人,心裡卻是浮現出一個又一個的面孔。

    那都是他的同袍戰友,那都是他的生死兄弟。

    裴行儼望著那一個個飄飛的紙人,總覺得依稀又看見了這些大好男兒放聲狂吼,奮不顧身地衝向敵人槍林箭雨的場面。

    他忽然「錚」的一聲抽出了雪亮腰刀,他總覺得胸口有一腔憤懣之氣鬱積在那裡,讓他很想縱聲高呼,但卻又不知道應該叫些什麼。

    在他身後的李軌,忽然也踏前一步,抽出腰刀,以刀擊甲,其聲錚然。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早已虎目含淚的李軌,似乎在低聲地唱著。

    裴行儼微愣了一下,也跟著大聲地唱了起來:「……王以興師,修我戈矛……」

    不一會,三百餘名軍士慷慨悲越的歌聲,一起響起在了這片天地之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以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自魏晉以來,中原離亂,草原民族趁勢崛起,致有五胡亂華之禍,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以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中原王朝南北分治,乃至只能重金賄賂突厥人以保平安,以致突厥佗缽可汗驕橫地宣稱:「我在南二兒常孝順,何患貧也!」這涼州邊關之地,與突厥、吐谷渾為鄰,更是久遭胡族之禍,就眼下這山谷之中成千上萬人裡,任一個都與胡人有著數不清的血債。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以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也就是這些陣亡的將士,漢家的兒郎,生生用自己的血肉性命,將草原部族橫擋在了祁連山的那一側,這才保住了這一方的堯舜之土,華夏衣冠。

    現代社會的某些專家學者,總喜歡提及所謂草原部族的騎射無雙與中原王朝的柔弱退讓。

    殊不知漢家文明在教會人博大寬忍的同時,也從來不曾缺乏男兒的血性與陽剛。

    古老的戰歌,一遍又一遍地迴響在這山林間的空地。

    這歌聲是追思,是勇氣,是悼念,更是男兒的承諾!

    黃昏薄暮,殘陽似血。

    站在不起眼的遠處樹下的賈明遠,忽然覺得自己肩膀上的李子秋拍了拍自己的頭,示意把他放下地來。

    於是賈明遠就看到他的佛尊拖著不足週歲嬰兒的身體,艱難地併攏著雙腳,舉起右手,斜舉至眉,向著那火堆燃起的方向挺立良久。

    「佛尊」,賈明遠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您這是在幹什麼?!」

    「曾經」,李子秋放下手,似在回答他,又似在喃喃自語地說了一句:「我也是一名軍人!」

    有氣無力地求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