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明朝當太子

第二卷 南方 第二卷 南方第二百六十七章 會戰(3) 文 / 淡墨青衫

    多爾袞也是兩三天沒睡好了。

    阿濟格已經奉命出師,塘報送回來,已經會集了唐通等降明大軍,全軍人數有八萬人以上,預計到了陝北時,再強拉一些民夫,整支大軍會有十萬之譜。[lvex.]

    當然,這其中括有相當部份的輔兵人數。

    就算如此,這樣規模的軍隊也是了不得了,歷次清軍破邊牆入關也沒有這麼多。

    就算兩次圍錦州,大凌河之戰,也沒有動員這麼多的精銳部隊。

    這麼多軍隊出征,涉及的東西就多了去了,後方上下都是忙的腳朝天,每天也不知道有多少指示打多爾袞這裡發下去,然後再發給王公貝勒,各旗的固山額真和梅勒章京,然後各部院大臣知道遵照執行。

    儘管攝政王府有不少得力的人手,多爾袞也是秉持國政多年,並且在少年時就參與戎馬之事,行伍經驗不可謂不豐富,最近這麼一段時間,仍然是有嚴重的疲憊之感。

    但他只能頂硬上了,九月時濟爾哈郎把小福臨從關外迎入關內,十月初一日,就是在這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殿,皇帝這一次正位就是宣示天下,清朝不再願居於關外,而要居於燕都,最少要維持佔據半個北中國的局面了。

    武英殿禮成後,小天子居乾清宮,由皇太后護侍日常起居,內院大學士等負責小皇帝的學習培養,福臨在盛京時就已經開始學習漢字和漢語,以後還會學習蒙語騎射,最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朝政將由多爾袞一手操持處理。

    但也只能由他一個人操持,威權不可下移,清朝的統治者在這方面倒是一以貫之,從未有過任何改變。

    雖然重大事情是由王大臣會議這個方式來決定,比如在數月前多爾袞決定全族動員征明時,就是在三官廟舉行了好幾次王大臣會議,最終確定了舉族入關的決定。

    但其實是在事前就已經與他的少數心腹,比如何洛會或是多鐸等兩白旗的真正血脈相聯的王公貴族,而議決大事的核心,在入關前是範文程與洪承疇兩人。

    入關之後,洪承疇被疏遠了,現在的謀臣自然就是範文程一人了。

    光是看入關前後的重要文告是誰擬定,就可以完全明白這一點。

    現在皇帝已經入宮,多爾袞的攝政王府也是在興建之中,只等擇期搬入。

    為了表明他決心在燕京居住下來,因此耗費了極大的物力和人力來修攝政王府,不過,他這會子絕想不到,他可愛的福臨大侄兒在他死後給他找的罪狀之一,就是王府逾制。

    當然,以愛新覺羅家族的傳統來說,這會子的福臨可是乖覺恭順的很呢。

    「王爺,以臣之見,懷慶之敵十分要緊。」

    在範文程身前放了大疊的文書奏報,各省俱有。當然,現在清廷佔據的省份有限,而且,今日所說的事就是河南和山東一帶的戰事。

    範文程是站著看完這些東西的,攝政王禮絕百僚,就算是親王貝勒也只能站班伺候,王貝勒以下,見王都要跪拜。

    就算是吳三桂封了平西王,見了多爾袞,仍然是二跪六拜。

    這種禮儀上的講究和不加顏色,和皇太極年代的抱見禮有典型的區別。當年三順王來投,皇太極迎出幾百里去,然後和三個漢人將領抱見行禮。

    明知道對方是窮極來投,是沒有辦法才投自己,皇太極仍然有胸懷這麼做,並且在禮節和物質上都竭盡全力幫助。

    這種大度的胸襟立刻叫三順王折服,一直到幾十年後,尚可喜都不願意起來造清朝的反,可能當時受了多大的感動。

    多爾袞卻大為不同,講享樂,好講排場,擺架子。

    對吳三桂不吝王爵之賞,初次見面卻不怎麼假以辭色,擺足威風之餘,也是在吳三桂心裡種下了極為屈辱和憤怒的種子。

    就眼前這範文程應該是他最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一樣得老老實實,畢恭畢敬的站在他跟前才成。

    聽了範文程的話,多爾袞放下一直咬在嘴裡的煙鍋,吐了一口濃郁的白煙,皺眉道:「怎麼個說法?」

    「懷慶賊眾極多是一條,不過,臣看是事先預計好的,打下懷慶等地,與河南岸的闖軍聯成一片,掩護潼關等地,對咱們,流賊就能兩邊都主動,陝北是一邊,河南又是一路,這要是真遂了他們的願,我大清就被他們牽著鼻子走了。」

    這個判定,也是和多爾袞自己的判斷相同。

    而且,何洛會和韓岱等人,特別是多鐸,也是一般相同的看法。

    明軍最近雖然一反此前與清軍對峙之態式,採取了叫清廷上下都十分吃驚的主動進攻的戰法,而且,在小規模的騎兵戰中屢有斬獲,這在以往的經驗中是不曾存在的。

    遼東最有名的鐵騎營就是現在平西王所部,人數並不多,但裝備具甲和戰馬都是大明用舉國之力養出來的,特別精銳。

    就算如此,野戰對上八旗騎兵,也是絕不敢戰,就算打了,也是勝少負多,而且也是被迫應戰。

    吳三桂的成名一役就是率著家丁和親兵從清軍圍圈裡把自己父親給救了出來,這一戰並不是平西王打的多好,或是有多慘烈,主要是當時不管是清方還是明方,雙方都沒有想到,明軍之中居然還有一個能主動出擊的將領。

    這一點就足夠叫人刮目相看,吳三桂自此成就大名,成為明清雙方都矚目重視的人物。

    當年才多大點事,現在的明軍卻是主動出擊,千里長的戰線,最多人數超過百人,最小規模也是幾十人的騎兵會戰,不僅如此,明軍還佔盡了便宜!

    別人不大清楚,多爾袞卻十分肉痛。

    豪格本部兵部並不多,駐山東的是阿巴泰和固山額真淮塔等人,兩部加起來也沒有超過一萬人的兵力,要不是人太少,豪格和阿巴泰又何必按兵不動,坐視明軍收復了半個山東,並且闖軍還盤踞在洛陽和歸德等地?

    這段時間以來,光是滿洲八旗戰死的將士人數已經超過百人,還有蒙古和漢軍八旗,不論是滿洲還是蒙古漢軍,能跟著阿巴泰和豪格駐在河南和山東的都是效力很久的勁兵精銳,他們與滿八旗一起,戰死人數已經超過三百,而傷者也有千人之多。

    光是這種程度的騎兵交戰,河南和山東一帶的駐防軍已經吃虧太大了!

    軍報急遞,多爾袞也是十分憤怒,如果不是懷慶一役的塘報也送了來,現在他早催促多鐸進軍了!

    南明上下,消息雖然不通,不過明朝確實是老對手了。

    多爾袞對明朝上下,也是太瞭解了。

    這個王朝,老大衰邁,就算出了幾個能打的將領又如何?說到底,明軍不過是出奇不意的騷擾做戰,人數也不多,打從兩省的塘報來看,最多也就是幾千人的規模。

    這一點兵,在關外打過大凌河和松山等役,又主持圍攻過錦州的多爾袞怎麼會放在心上?

    那時候明軍來自全國各省,特別是松山之役,那都是一等一的明軍精銳,人數也是在十五萬人左右,那又如何?

    還不是在大清兵的進擊之下,立刻就土崩瓦解!

    偷襲騷擾,不過是小事罷了!

    倒是流賊一方,一片石之戰雖然贏了,不過也能瞧出來賊首經驗豐富,那樣的情形還能帶著近萬人退走,而後來節節抵抗,也是顯示出不俗的實力。

    特別是懷慶那裡調兵遣將,威脅極大,相比起來,對明朝這個老對手倒是真的可以緩一步再說。

    範文程的建議與他的謀劃相同,多爾袞原本十分疲憊陰沉的臉上也是露出一絲笑容。

    今天早晨,譚拜等人建議立刻由肅親王豪格領河南兵,再由京師增派大兵,由豪格統帥,往擊懷慶之敵,解沁陽之圍。

    初聞之時,多爾袞也是略感動心,照這樣的計劃,兩黃旗也能出一點力,緩解一下壓力。而多鐸可以繼續南下,以兩白旗和兩紅旗的部分兵力,加上山東防軍,仍然有擊敗明國的可能。

    不過範文程卻極力反對,以範文程看來,明朝上下現在只願偏安,不會有真正北上進取的決心,既然如此,不妨放著不動,以全部力量,先擊敗流賊再說。

    當前看來,還是流賊的威脅更大一些。

    範文程久在機樞,對明朝認識十分深博,由此看來,應當是聽他的沒錯。

    多爾袞重重一點頭,冷哼一聲,道:「明國早就不是對手,就是這麼辦吧。」

    身為謀主,範文程心裡自是湧出一絲得意來。不過,事到臨頭,他也是有點緊張。眼前這位主子和皇太極遠遠不同,皇太極遇事聽建言,不過做主是自己來。錯了也是怪自己,不會委過給別人。

    眼前這位,說是聽自己,等將來若是錯了,那可能是掉腦袋的事。

    當下頗有點惴惴不安,只又問道:「王爺要不要問問洪某人的意思?」

    多爾袞對洪承疇余憾未釋,冷冰冰道:「不必了,我的意思已經定了。現在叫定國大將軍不要直接南下了,先去打懷慶之敵吧。至於肅親王,寫信給他,叫他退守,安份一點,不要和明國大打。」

    說到這,他展顏一笑,對著範文程道:「我偏不信,明軍真的敢大舉過河來自尋死路?不,我絕不信!」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