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魔法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神龜大陸
                             連載書庫   小說排行榜   全本小說

作品相關 第三百四十五章 虛實以為陰陽 文 / 王子孩

    說起廚藝來,孤獨城的眾妹子還真比不上流袖,小狐妹子比起其他妹子生活得要更加精緻,講究。窮養男,富養女,這句話放在將夜和流袖身上正好相匹配,窮苦能夠讓男人變得更挺拔,更有擔當,而富貴則能夠讓女人更溫柔,典雅,精緻。這種精緻也不是貴族的那種奢華,只不過是一種人生的享受而已,並沒有進入窮奢極欲的境地。

    富養女的另外一重好處在於,對商業很敏感,帶著這樣的妹子做生意,可以成為很好的助手。

    有空間法術和時光法術的兩人做起生意來,那可真是太方便了,不需要交通工具,也不需要擔心時間不夠用。所以兩人可以樂呵呵的在漠園學習孫聖兵法,同時可以世界滿地走。

    流袖妹子帶著將夜這個天理教二當家到天理教各個堂口都溜了一圈,讓將夜漏一漏臉,大家也好知道有將夜這號大爺。同時,將夜還聯繫好世界各地的墨者分會,安排一部分空閒的墨者也進入天理教中,組成墨者自己的系統。有根的身份和鉅子令在手,這一切進行都算順利。

    雖然不用旅途奔波和擔心木有時間,但是這樣忙下來,將夜還是只感覺一個字——累,同時,他也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了,人才丫,壓根就是自個兒的分身,可以讓他們在自己不在的時候獨當一面,自個兒搞定很多事情,這樣他才能夠真正的閒下來。

    不過,奔波一陣,將夜還是將天理教的事情搞定得七七八八,不僅在天理教內部形成自己的系統,還為天理教併入孤獨城做好了必要的準備。只等春雷一響,紅紅火火的日子就將到來。

    刀也有白骨要塞的事情要料理,平時只要有空就抓住兩人進行模擬對戰,名義上是讓他們消化前今天所學,實際上麼?從他虐待兩人的滿足的笑容來看,他還是下雨天閒著也是閒著,在兩年輕人身上找樂子。

    等三個都有很長空閒的時間,已經是幾天以後,刀忙不迭的給兩人繼續講解孫聖兵法第六篇——《虛實篇》。

    兵法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刀如此解釋!

    大凡先期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就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就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能夠調動敵人使之自動前來我預想的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能使敵人不能先我來到戰場,是設置障礙、多方阻撓的結果。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能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能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動起來。

    通過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向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攻擊。進軍千里而不疲憊,是因為走在敵軍無人抵抗或無力抵抗的地區,如入無人之境。我進攻就一定會獲勝,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疏於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穩固,是因為守住了敵人一定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能做到使敵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樣防守。而善於防守的,使敵人不知道從哪進攻,不知怎樣進攻。深奧精妙見不到一點形跡;神奇玄妙,不漏出一點消息。所以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所以我軍要交戰,敵人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軍交戰,是因為我軍攻擊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雖然只是在地上畫出界限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原因是我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所以,使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敵我總兵力相當),我集中兵力與一點,而敵人分散為十處,我就是以十對一。

    這樣,(在局部戰場上)就出現我眾敵寡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則我軍所與戰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敵軍不知道我軍所預定的戰場在哪裡,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的敵軍就越少。

    所以防備前面,則後面兵力不足,防備後面,則前面兵力不足,防備左方,則右方兵力不足,防備右方,則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為分兵防禦敵人;兵力充足,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禦我。所以,既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預知交戰的時間,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與敵人交戰。

    不能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時間,倉促遇敵,就會左軍不能救右軍,右軍不能救左軍,前軍不能救後軍,後軍不能救前軍,何況遠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幾里呢。依我對吳國所作的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他的勝利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人雖然兵多,卻可以使敵人無法有效地參加戰鬥。

    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瞭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對敵有利;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佈置的強弱多寡。

    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一點破綻也沒有。到這種境地,即使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探明我的虛實,智慧高超的敵手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

    根據敵情採取制勝的策略,即使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理解不了。人們都知道我克敵制勝的方法,卻不能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制勝的。

    所以戰勝敵人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應適應敵情靈活運用。兵的性態就像水一樣,水流動時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用兵取勝的關鍵是避開設防嚴密實力強大的敵人而攻擊其薄弱環節;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採取制勝的方略。

    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生相剋,沒有哪一個常勝;四季相繼相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白天的時間有長有短,月亮有圓也有缺。萬物皆處於流變狀態。

    刀說道:「軍形主強弱,兵勢主正奇,而這一章就是講虛實,虛實可以比作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有陽必有陰,王者之間作戰,講究虛敵實己,因敵之形而立勝,不斷的調動敵人。」

    流袖妹子問,虛敵實己是什麼?

    將夜則問,調動敵人是為了什麼?

    事實上,這兩個問題可以用一個答案回答。

    刀回答道:「調動敵人是為了使敵人的兵力分散而空虛,是我方的兵力集中而在局部有優勢。這也就是虛敵實己的意思所在!」

    將夜又問,那怎樣調動敵人呢?

    刀對照兵法解釋道:「調動敵人是為了讓敵人兵力分散,出現漏洞。主要的方式有誘敵,擾敵,斷補給,游擊,攻擊敵人重地和攻擊敵人的薄弱地帶。

    「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是誘敵之法,誘敵之妙在於給敵人種種假象,敵人即使偵查也會產生錯誤判斷,認為我方羸弱,有利可圖。而給予對方的小便宜,是為了引誘敵人出擊,為我方創造更大的利益。比如,在實戰中,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王者利用瀕臨死亡的士兵來吸引對手的注意,乘機利用隱藏的部隊將對方貪心的士兵或英雄圍殺。

    有的高明的王者甚至經常利用自己生命力所甚無幾的英雄來引誘敵人攻擊,趁機調動敵人,而自己的英雄在友軍的掩護下,又並不能真正殺死敵人。

    這種種誘敵之法往往非常有用,關鍵在於能夠引誘敵人,而又不讓敵人輕易吞掉誘餌,這就像是在走鋼絲一樣,對於雙方都是一種挑戰。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這是擾敵之法,擾敵之法是不斷的游擊襲擾對手。能夠進行遊擊的部隊,一般是擁有極強的機動性,比如己方擁有空軍,而地方沒有,那麼我方的空軍就具有極強的機動力。一般,英雄的機動力都要大大的快於對方的部隊,那麼利用英雄進行騷擾敵人是個不錯的選擇,不論是騷擾敵人後方的農民,還是騷擾敵人進行剿匪,都能夠讓敵人疲於應付。

    「飽能饑之者」,是斷敵人的糧道。截斷敵人的補給,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段,這所謂的補給既是兵力的補給,也是糧草的補給。截斷對方兵力的補給需要精兵,一般可以用英雄帶領具有限制能力的我方少量部隊進行截援。而截斷對方糧草的補給,則要打劫對方的糧倉,在模擬對戰中表現為打劫對方領地附近的盜賊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